•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向度探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时间:2019-05-03 03:20: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这突出地体现出其深刻的伦理向度。从科学发展的具体对象与涉及领域看,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主体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道德建设等多方面的伦理指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伦理向度;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21-5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全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则从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根本要求等方面对之作出了全面阐释。科学发展观强调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出鲜明而深刻的伦理向度,从而有别于其他一切“不科学的”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之“科学”规定的伦理意蕴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重要理论。它不仅坚持了唯物辩证的永恒发展观,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概念上说,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意指“科学发展”的观点,重在客观的发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指涉“科学的”发展观,重在主观的发展观念。这两方面内涵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其中,“科学发展”构成“科学的”发展观的事实依据与客观基础。只有做到了“科学发展”,这样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观又构成对“科学发展”重要的思想指引。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才可能是“科学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本质规定性是“科学性”,它一方面在动态上指“科学地”发展,另一方面也在静态上指“科学的”发展。“科学性”不仅规束着发展的途径与过程,也导引着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就此而言,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与一切“不科学的”发展与发展观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立。那么,怎
      样才是“科学发展”?发展观怎样才是“科学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实质,“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性”的本质与标志,是与一切“不科学的”发展与发展观的区分所在。
      物质世界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首先意味着求发展的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运行规律与特点的遵循,与现实世界本来面貌的符合。但对于历史世界而言,马克思说:“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根据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而,人不仅是自然对象的认知者、改造者和利用者,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维护者与享有者。在社会历史中,人总是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和保护世界。人既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价值取舍的主体,不仅仅是实践活动的手段与工具,更是其终极目的与归宿。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与基本特点。据此,“科学发展”又必定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概言之,“科学发展”中之“科学”不仅规定着发展的合规律性,即求真性,还导向着发展的合目的性,即趋善性。正如有学者所言:“所谓科学的发展观,也就是容含着更多的人性内容,无论是发展的出发点还是发展的归宿点,发展的指向性都是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现实依据,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实践依据,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原则,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发展,一种既含事实真理维度又有价值伦理向度的发展。这种发展观既是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伦理向度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吸取国外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外社会在近现代发展中注重的是商品、货币等人外之物,对物的追求超越并掩盖了对人的关注。根本上,这是一种“只见物而不见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即使对人有些许关怀,也仅仅指向作为极少数的统治者、剥削者和压迫者。更有甚者,国外社会为了追求极少数人的利益而野蛮掠夺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不惜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因此,国外社会的发展或者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畸形的发展,或者是一种以极少数人为中心的恶的发展,它终究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诚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解决亿万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则是通过发展而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国家的政权基础。总体看来,新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偏重于物质发展,重视物质积累,着力追求经济增长率、GDP等物性目标。期间,虽然成就辉煌而举世瞩目,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贫富分化、公平失衡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随着传统发展模式遗留问题的日趋突出,如何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怎样吸取国外发展的教训,从而以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发展观来继续指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业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但其核心原则不是以物为本,而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说:“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而言之,以人为本的发展体现有三:
      首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作为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为本。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地。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通过发展:一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二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四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要言之,在发展中,“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其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唯物史观认为,只有作为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发展者和维护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据此成为我们党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今,要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促和谐、奔小康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坚定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
      发展依靠人民,一是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问计于群众,请教于群众,评判于群众;三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四是要转变党员与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在古今中外的阶级社会中,一切发展的成果惠及的从来都是作为极少数的统治者。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既然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地,既然依靠的是人民,那么发展的成果必应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群众共享。“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此意义上,“以人为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实现途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又着眼于人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综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关心人、为了人、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惠及人、提高人、丰富人、完善人。“以人为本”原则最集中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向度。
      3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构架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就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中,科学发展观展现出多方面的伦理向度。
      首先,科学发展观内蕴政治伦理的向度。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执掌政权和管理社会。具体而言,这要求广大的党员与干部:
      一是要有正确的执政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就是要为了广大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本质就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执政观念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二是要有科学的政绩观。我们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与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认识到良好的政绩不在于单纯的物质发展成果,不在于为少数人服务,不在于对少数人负责,而在于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为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是否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否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否对子孙后代负责、对长远发展负责,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因此,广大党员与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唯一目的。”
      三是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具言之,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抓紧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次,科学发展观含有经济伦理的向度。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不仅仅要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要求考虑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关系。由此,科学发展观也具有一种经济伦理的向度,它要求我们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经济发展“快”与“好”的辩证关系。其中,“快”主要指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等客观的物性指标增长速度快。“好”则指发展在内在性质上对人民群众的有益性或有用性的这种主观评价。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这要求我们把“好”与“快”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一方面,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只有注重并保持“快”的增长,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的是国家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方针充分地映现出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伦理规束。
      二是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般而言,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快速的经济数量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若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增长最终会制约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从人民群众长远生存与良性发展的视角,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此外,他还高瞻远瞩地谈到:“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 当前,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从战略高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最终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在目前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此外,在收入分配方面,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生产经营方面,要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总之,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这表明我党“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科学发展观有其生态伦理的向度。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看来,自然生态不是可被人类肆意耗竭和破坏的对象,而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内在价值。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显然,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向度既非一种极其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更非一种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一种生态和谐主义。
      最后,科学发展观还有着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伦理向度。科学发展观不仅着眼于经济、政治、社会的科学发展,还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当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从而不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存与理想发展为起始与归宿,蕴含着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的伦理关怀。围绕“以人为本”,在其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包含着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伦理向度。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向度为指引,我们必将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团结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11、1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5,1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8~119.
      3 阎钢.政治伦理学要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5.
      4、5、6、22、2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265,375,364,166.
      7、13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R].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第2版:31.
      8、10、14、15、17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31,33,29,30,79.
      9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3-12-26.
      12、27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4-3-10.
      16、28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R].2004-5-5.
      19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R].2006-6-30.
      20 胡锦涛.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江苏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R].2007-10-16.
      21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3-11-27.
      2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第2版:62.
      2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05-2-19.
      26 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5.
      29 冉亚清,田方林.论发展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4):102.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伦理 探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