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探析:高职院校师德及育人工作

    时间:2019-02-02 03:26: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工学结合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了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这种模式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更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给予了学生实践的机会。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强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育人模式
      
      一、引言
      “工学结合”是指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机制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在职业院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顶岗实习,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直至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把“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关联、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明确方向、找准问题、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特征
      (一)学习与工作结合
      体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直接到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顶岗实习1个学期,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
      (二)学校与企业结合
      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提供一部分“双师型”师资,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三)双证结合
      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形成课程体系。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应有的互动
      从表面上看,工学结合至少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配合,而从深一层次来看,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还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做出宏观的调控。然而,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这三个机制往往没有良好的互动,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所作出的支持仅仅是为高校学生提供职位,提供相关的实习证明,并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对于政府来说,已经从中协调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旦确定了合作关系,那么剩下的工作则与自己无关;对于学校来说,既然是工学结合,那么学才是学生的事,工则是企业的事。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这三者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互动可言,而这种过于独立的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不到位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主要是在普通高校本科同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删繁就简而成,或使用中专教材,或是个别教师自编。这些教材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体现出能力本位中心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模块组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未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教材的开发周期过长,缺乏企业合作开发,往往造成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不能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和知识,知识与技术含量不高,不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一些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本科办学模式的影响,通常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满堂灌”现象严重,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必要的互动式的讨论。实践技能课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动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程度低,教师头脑中的“软件”与现代信息技术缺乏有效融合。
      (三)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对市场的反映程度不够灵敏,专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论证,跟不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适应企业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专业面窄,划分过细,缺乏专业发展意识,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品牌和特色专业与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致使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差。工学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是某一职业活动、某一技能项目、某一生产任务和某一管理现场的行家里手,对职业活动、职业生态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事实上,现在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仅是理论上丰富、实践上匮乏。因此“双师型”师资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四、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实践要点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实现需要加强一个基础建设、采取三个培养途径。
      (一)加强一个基础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课堂,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础。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和地点,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必要条件。
      (二)采取三个培养途径
      1.订单定向培养
      “订单”式培养由于岗位预先确定,因此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在学期间的企业生产实训,可缩短新招录员工的适应期,学校也可减少物质投入,这种培养途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构建的全新课程体系,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2.顶岗实习培养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在学生入学时确定虚拟订单,并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所有课程原则上在两年内完成。第五学期开始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灵活安排综合训练内容,集中进行岗前培训,或到企业中按岗位要求从事实践活动,为所学与所需“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拓展职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准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
      3.半工半读、勤工助学培养
      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是实施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种途径中,学生通过低费入学、带薪实习、以工养读的方式完成学业,这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学校采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相互交替的方法分阶段组织教学,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普遍提高,这一培养途径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高度赞扬。
      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软硬保障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要进入良性循环成为长效机制,营造软环境完善保障体系既必要又关键。
      (一)更新观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创建,教育思想必须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自身规律、特点突出并独立的教育类型,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转变过去本科压缩型、专科延伸型的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重新认识已有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必须在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层、管理层和教师中掀起一场思想风暴。
      (二)创新机制
      在全新观念的引领下,创建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机制建立,涵盖教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还有专、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机制等,涉及面广、任务量大,需要全面部署、分头推进、总体把控。
      (三)法制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开放办学,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管理、行业企业的运行,规律与模式各不相同,但高职教育的特点却要求高职教育将“教育性”与“生产性”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学生到企业实习,只是校企之间的“形合”。要达到“神合”,还有不少矛盾需要解决。如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在理念上“教育性追求”与“经济利益追求”的矛盾,管理中“民主性”与“层级制”的矛盾,运行中“技术指导”与“安全责任”的矛盾等,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高职教育制度中的责任,在政策服务、投入税收诸方面建立一套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和保障体制。
      (四)校企融合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企业、学校、产业、专业的特点,通过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有效地将企业培训内容融入课程、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大纲、认证项目融入培养方案、企业文化融入育人环境,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形神兼备”。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会直接接受社会的检验,而通过展开工学结合,既能够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又能够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正因为这样,必须正确认识到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的发展,促进预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詹勇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15).
      [2]雷娟.浅谈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培养的认识[J].安徽文学,2009,(11).
      [3]陈绪龙.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弊端及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0,(1).
      [4]袁洪志.高职“一年三学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09,(8).
      基金项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2010-44)

    推荐访问:探析 育人 工学 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