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报纸新闻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及话语秩序

    时间:2021-07-03 16:0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互文性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工具被广泛使用,而将其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批评,则是近几年的事情,而且多是对单个英语新闻语篇的分析。本文拟跳出单个新闻语篇,以汉语新闻文本为对象,从报纸新闻稿件的配置角度,运用互文性理论及话语分析模式,分析报纸新闻稿件配置的篇际互文性及其对于话语秩序构建及受众阅读理解新闻文本的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 新闻稿件配置 话语秩序
      
      互文性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工具被广泛应用,而在不断的批评实践中,这一
      概念被进一步阐释、发展、深化、完善,并被发展成为后结构主义话语批评的新范式,运用于非文学文本的话语批评。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有学者将互文理论运用于新闻文本的研究,不过,多数局限于单个新闻文本而且多采用英语新闻语料,本文拟跳出单个新闻语篇,以汉语新闻文本为对象,从报纸新闻稿件的配置角度,运用互文性理论及话语分析模式,分析报纸新闻稿件配置的篇际互文性及其对于话语秩序构建及受众阅读理解新闻文本的意义。
      
      互文性理论及其发展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为“文本间性”)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朱丽亚·克里丝蒂娃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文学批评克服结构主义自足、封闭的文本观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而更为重要的是,她将苏联著名文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了介绍和阐释,并因此而使互文性这一理论得到深化。
      克里丝蒂娃1969年发表了《巴赫金,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其中第一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并作出这样的定义:“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引和转换。”①互文性概念提出后,罗兰·巴特成为这个概念的热情宣传者和积极阐释者,他在1973年为法国《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文本理论》这一词条,其中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克里丝蒂娃的互文性概念和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文本理论。由此,互文性概念正式登堂入室,获得正统地位,并越来越受到文论界的青睐。其后,各种背景的理论家们纷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调整、修正和再阐释,并发展出解构的互文性与建构的互文性两条不同的线索。
      不仅在文学领域,互文性也成为后现代主义广义文化研究的一个武器,成了拉康、福柯和德里达等人的研究重心,“他们不拘泥于任何一个学科或任何一个文本的传统界线和规定,甚至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在不同类型的话语和不同类型的文本之间任意漫游,并同时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对它们作出新的阐释”。②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领军人物诺曼·费尔克劳夫的研究则为互文性理论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费尔克劳夫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表示,将互文性理念与霸权理论结合起来是一种极富成效的研究路径,有助于提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重现、诠释或者解读文本与话语的真实意义。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一是话语秩序,二是互文性。费尔克劳夫“把话语秩序看做是以具体方式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秩序在话语层面的体现,也是在具体社会领域使用的所有体裁和话语的集合”。③
      互文性是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思想的另一核心概念,他认为互文性是文本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文本都不同程度地与其他文本或话语发生联系。当不同的话语和体裁交织在同一个交际事件中就会产生互文性。费尔克劳夫把互文性分为两类——明示(manifest)的互文性和建构(constitutive)的互文性,前者指的是某文本明显地指涉特定的其他文本,即其他文本明显地出现在正被分析的东西中,它们或是被确切地标明,或是通过文本的表层特征得以暗示;后者则与话语秩序相关,关注的是某种特定文本是以何种方式“占用”(appropriate)话语秩序(包括语域、体裁、风格等),即通过话语秩序要素的结合来建构某一特定话语类型,这种建构的互文性还被费尔克劳夫称为“互为话语性”(interdiscursivity)。建构的互文性被辛斌称为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并将其定义为“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④
      新闻文本被认为是典型的“寄生文本”,具有高度的體裁互文性,它们往往只是撰稿人(记者)把来自各种渠道的相关话语临时糅合或拼凑在一起的结果,内容和形式难免带有各类文本或体裁的痕迹。“新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语篇加工的形式,是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时对众多所使用的源语篇进行加工的过程。”⑤范·戴克(Van Dijk,1988)在分析荷兰报纸的一些新闻报道时确认出12种消息来源,包括各种机构组织的报告、国内外新闻机构的电讯、新闻发布会、官方文件、会议讲稿、采访记录等。
      报纸新闻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分析
      报纸新闻稿件配置是在同一报道主题或者同一版面或版面局部内进行的一种新闻文本再加工,其目的是加大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传播效率与效果,这种配置分为稿件的组织与稿件的配合两大类。稿件的组织又分为同题集中、集纳性专栏、集纳三种形式;稿件的配合则可分为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等。⑥
      新闻报道文本(包括新闻图片)是新闻记者针对新闻事件创作的文本,是新闻文本的加工过程,而且其所创作的文本是高度异质性的文本。而报纸新闻编辑对新闻文本的编辑则是一种再加工,这种再加工的原理与新闻记者的文本加工差不多,但异质程度更高。
      (一)同一主题报道
      同一报道主题的新闻稿件配置属于稿件的配合,具体做法是为主体报道添加评论、资料等。
      1.报道构成
      同一主题报道是指关于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报道,其报道文章有集中发表的也有连续发表的。这类报道有如下特征:一是构成报道的文本体裁多样化,既有简讯、详讯、深度特写,也有评论、背景资料;既有文字文本也有图片文本。二是报道的核心事件相同。三是报道的写作者可能不相同,但编辑者相同。同一主题报道的一组文章当中,文章的作者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果作者相同,那么,不管文章的体裁如何,这些文章在加工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互文性。如果作者不同,经过编辑的再加工,这些文章之间也存在互文性。
      例1:《羊城晚报》2011年2月12日A9版关于埃及局势的报道。该报道以“埃及局势”为总题,共发表了包括图片在内的12篇新闻稿件。为方便行文,下面将这12个图文文本标题编列如下:
      文字文本:
      文本1:穆巴拉克辞职移权军方
      文本2:埃及军方:会对权力过渡作出安排
      文本3:穆巴拉克曾向以色列议员诉苦
      文本4:国际反应(政治效应,评论)
      文本5:市场反应(经济效应)
      文本6:事件回放(背景资料)
      文本7:新闻人物(背景资料)
      文本8:瑞士下令冻结穆氏及其随从资产
      图片文本:
      图1:埃及军方发言人在国家电视台宣读“第三号公报”(电视截屏)
      图2:穆巴拉克携家人抵达西奈半岛(穆巴拉克头像位于埃及地图的左下角)
      图3:民众在埃及首都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庆祝穆巴拉克辞职
      图4:穆巴拉克与家人合照
      2.互文性分析
      内容互文。该报道的主体内容为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将权力移交给军方。核心词汇有“埃及”、“穆巴拉克”、“辞职”、“军方”、“民众庆祝”。文本1、2为报道主体,叙述新闻事件的两个方面,文本1报道新闻事件的当事方——穆巴拉克辞职并已经离开埃及首都前往西奈半岛的事实,文本2则报道新闻事件的另一当事方——埃及军方通过电视发布“第三号公告”这一动态消息。此两篇报道体裁相同,但内容上都有上述的核心词汇,可视为互文。文本1、2与文本3~8则属于不同体裁的文本,但都涉及上述核心词汇,在内容上讲述的是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同样形成了篇际互文关系。图片1、2、4则以文字文本1、2、8的配图形式出现,起到证实与解说的作用,与文字报道形成互文关系。图片3表现的是穆巴拉克辞职后埃及民众在开罗市解放广场欢庆的场面,在文字文本中没有相关的报道,因此,图片3可视为独立承担信息传递任务的文本,因而编辑在版面上对其作了重点处理,突出了埃及民众欢庆胜利的场面,与整组报道形成互文。

    推荐访问:性及 秩序 稿件 话语 报纸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