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文学批评:视角与问题

    时间:2021-04-08 16:02: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
      R·韦勒克曾经简明地将文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研究和文学理论不至于产生多少异议,可是,许多人觉得,文学批评作为一个领域似乎有些奇怪。文学批评不就是七分文学史研究加三分文学理论吗?然而,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问题,种种学派纷至沓来,目不暇接。因此,文学批评已经有足够的分量与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回溯起来,文学批评似乎不存在一个正规的“学科”缘起。文学阅读之余三言两语的品评,这就是文学批评的开始。人人都有资格担任批评家,自然而然地实践,毋须特殊的申请。不过,当文学批评逐渐拥有一个“专业”面目之后,所谓的品评往往超出了个人的观感而开始包含文学作品以及作家的优劣鉴别:这是一流的作品,堪称经典;那是三流的作家,不足效法;如此等等。总之,文学批评开始负责作品的比较、选择、鉴定、判断。
      如今,许多人向文学批评提出的要求仅仅是——真话。不虚饰,不夸张,实事求是,如此等等。这无疑是一个很低的标准。至少应当强调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真知灼见多半是真话,但是,真话仍然可能是愚蠢之见。如何形成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这至少必须提到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之间的联系。
      文学史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史料的整理和文学历史事件的描述。此外,文学史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与文学批评性质相近乃至重叠。编辑一个文学选本,挑选一部分作品作为某个历史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或者,认定一批文学经典作品的名单,阐发这些经典之所以伟大——这些文学史研究显然也包含了比较、选择、鉴定、判断。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亦非个人文学阅读的即兴感想。所谓的比较、选择、鉴定、判断包含了文学史维度的衡量。认定一部一流的作品,或者断言某一个作家开拓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方向,这些结论肯定必须以文学史上已有作品的美学高度作为参照。T.S.艾略特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诗人或者艺术家没有单独的个人意义。必须把一个重要的作家放置到经典构成的既定系列之中,才能评判他的艺术位置;这种评判是个人艺术位置与经典系列的相互衡量。这种评判得到确认,亦即意味了被经典系列所吸收、所接纳。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的。批评家多半依据文学理论的某些命题提供的认知框架或者解剖方式分析作品,臧否褒贬;例如诗言志,文以载道,修辞立其诚,文质彬彬,风骨或者神韵,或者,模仿与再现现实,主体的表现,反映社会与历史,显现语言结构,如此等等。另一方面,文學批评时常从作品之中发现某些新型的审美经验和文学实践,这些内容的总结可以进一步充实或者修正文学理论的既有命题。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构成了另一种持续的“阐释循环”。
      我们还要同时意识到,文学批评的臧否褒贬还可能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互动。从权力机构、教育部门、意识形态管理者、商业投资公司到普通的读者大众,各种社会力量对于文学的期待与评判往往会通过一定的渠道汇聚到文学批评之中。如果将文学视为一个社会文化生产的组成部分,众多读者均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某些机构负责监管文化产品的质量。他们的观点、建议乃至行政指令或者商业利益的谋划和宣传可能以非学术的形式介入文学批评,干扰乃至左右批评家的判断。某一个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如此之多,以至于成为一场巨大的文化灾难。因此,文学批评的学术界限在哪里,如何认识文学批评学术之外的权力,种种文化权力之间如何博弈,这仍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当然,无论是比较、选择、鉴定、判断还是臧否褒贬,这些工作无不基于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批评家拥有准确无误的解读机制,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部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因此,他们可以自信地将作品置于文学史的序列之中,判定它们的座次和级别。总之,批评家洞悉作品内部的一切秘密,可能产生争议的仅仅是作品的外部位置。
      然而,这个前提是否如同想像的那么稳定?
      二
      伊格尔顿曾经概括了西方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十九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们通常简单地表述为注重作家、注重作品、注重读者三个阶段。中国的文学批评很难作出如此清晰的划分。大部分时间,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关注作品是文学批评的起始。享受文学之余,我们很快会产生一个疑问:那些称之为“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魔力,以至于人们为之如痴如醉,悲喜交加?文学批评首先负责解释这个问题。其次,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的涵义?一首诗歌展示了一幅山水意象图,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这一切之所以打动了整个社会,作品背后还隐藏了哪些普遍的意义?相当多的时候,批评家试图用理论的语言将这些隐藏的意义转述或者翻译出来。
      南帆
      文學批评:视角与问题
      无论是解释作品的魔力还是解释作品的意义,批评家很快把目光转向了作家。作家是作品之父,他们拥有令人景仰的天才造就了一个文学王国。这种天才是从哪里来的?可否传授给他人?所有试图投身文学的人无不关心这个问题。这时,作家的社会身份、阶级地位、经济收入以及他们的家谱、作息时间、饮食起居、婚姻和绯闻、在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写作等等无不纳入研究范围。这个意义上,批评家已经无形地接受了一个观念: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家是文学的中心。这即是伊格尔顿所形容的浪漫主义阶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说来,作品或者作家无不置于历史环境制造的社会关系之中给予考察。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再现了历史的某种聚焦点。虽然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但是,这些故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运动——哪些阶级或者阶层即将消亡,哪些人拥有未来,如此等等。历史的表象芜杂纷乱,文学凝聚了历史的精髓。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总之,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才能时,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很少考虑神秘的天赋,而是将才能的来源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推荐访问:文学批评 视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