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架起心灵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时间:2020-02-23 07:20: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起数学来毫无兴趣,但随着新课程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即要求我们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数学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性化体验,使数学课程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传授者、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学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例如,我在讲到“有理数加法”时,正好碰到我们学校举行足球比赛,我马上抓住这个教育的好机会,先给学生介绍了这次足球比赛的规定:“胜一场得3分,负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0分。”然后分成小组去现场观看,并记录下每个队的得分情况,且计算出每个队的最后得分。然后根据最后得分情况分出胜负。第二天上数学课时,我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记录结果讨论计算的方法,并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当宣布之后,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着,纠正着,不一会,各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当着全班的面供读于大家,最后法则就很自然地印入了同学们的脑子里。
      通过许多这样的例子表明:只要采用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或熟悉的问题来学习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可见,教学内容的改变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无兴趣起着关键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生活“接轨”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应该主动、合理、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重大的作用。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数学课,主要还在于导入,导入设计得巧妙、创设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把数学课堂设置为生活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它一下子就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运用生活事例导入新课,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呀!”由此他们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会更加喜欢学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对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我在讲“数据的收集”一课伊始,运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而且是学生十分关心的事例,创设出一种十分生动自然的生活情境,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师:听说我们学校要办一所分校,你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生:教学楼的设计方案。
      师:请同学们看第5章上的导图,这是高年级同学为我们学校设计新教学楼的模型,提出了许多方案,那么该选哪一种方案呢?
      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跃跃欲试,各抒己见。
      平常看上去最文静的张玉辉同学说:“你们看,这个长方形的数学楼模型看上去很整齐,且很大方,我觉得这个教学楼模型最适合我们学校。”
      付余辉同学抢着说:“我不同意,大家看那个阶梯状的教学楼模型,看上去多漂亮呀!”
      有独特思维的韩露遥同学也不甘示弱,说道:“你们看那个楼顶是四棱锥形的模型,不仅看上去很美观,而且还有利于排水。”
      这时,对生活特别爱精打细算的王傅说道:“大家看那个拐角楼模型,多有利于节省地方呀!”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合理,那么,我们到底该选哪一种呢?
      生:把模型展示出来,让大家举手表决吧!
      师:我同意你们的方法,让你们自己来当家作主吧!
      师:那么谁来统计呢?
      经过统计,把各种模型的赞成数记录出来,同学们选出得到数据最大的那种模型――长方形模型。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有意见吗?请思考:“数据有用吗?”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选择了这一富有现实感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形成统计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常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思维活跃,主动进取,理解知识显得既全面,又入情入理,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知识的内涵。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以往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程序,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思考,这种活动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其实是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是一种强制下的活动。而如今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以书本上的内容为标准,还大量运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例来搞活动,这样会使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亲切度和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特别是在新课程下,教材上有许多例子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实践,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在热烈地讨论着,有的同学还拿出了准备好的材料给大家演示。
      徐振波同学看着大家还在讨论着,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他连忙走上讲台,让大家停下来,说道:“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把这个圆柱体看成是用十个硬币叠加成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可用一个硬币的体积乘以硬币的个数。”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接着,李晓同学拿着一束筷子上了讲台:“大家看,每根近似于长方体的筷子,如果捆成一束,大家看像什么形状?”同学们齐声回答:“圆柱体”。那么,圆柱的体积就可用每根长方体筷子的体积乘以根数来计算。
      这时,只见高云飞同学拿了一个长方体水槽,然后先记下水的高度,再把圆柱体全部没入水中,再记下水的高度,从而用水升高的高度乘以这个长方体水槽的底面积,就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了。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法真奇特,能够把生活中的每个问题带到数学课上,这充分说明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灌输知识的方法,使得同学们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带到了课堂上,投入了十足的情感,这种从学生亲身体验中得来的知识终身难忘。
      
      四、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布置实践性作业。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能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要让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有一次活动课时,我给大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请用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图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看谁想得多。几分钟后,同学们已把自己设计的图形跃然纸上,这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选出最能代表自己小组的作品画到黑板上,然后让创作作品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最后评出最优秀的。整堂课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设计出了各种图案,个个兴趣盎然。老师并作了最后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而且是一次综合素质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不能紧紧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运用课程资源,努力找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结合点,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这不仅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而且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架起 桥梁 数学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同学之间架起理解沟通的桥梁 架起数学生活的桥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