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论国家认同概念的阶级性内核

    时间:2021-07-09 20:06: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依循不同的路径和基于不同的理论,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依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审视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阶级性可见一斑。国家认同对象的阶级性实质、主体的阶级性归属、内容的阶级性取向、建构的阶级性对话、形成的阶级性选择从多维度凸显了国家认同这一范畴深层次的阶级性。国家认同的研究,尤其是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选择,应以国家认同的阶级性为着眼点,从特定国家具体的阶级阶层状况的实际出发,而不应做脱离现实的抽象化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国家认同;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4-0067-06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给现代国家的国家认同提出了诸多课题,国家认同成为认同问题研究的焦点。国内学界就国家认同的概念、内涵及其与民族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超国家认同等其它认同形式之间的关系、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与方法等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审视国家认同,国家认同这一范畴鲜明的阶级本性得以显见,这是国家认同研究不可忽视的基本视域。
      一、国家认同对象的阶级性实质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既不是一个永恒的实体,也不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及理性的形象和现实,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170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级,为了实现控制阶级对立与调和阶级冲突而不致使社会解体的需要的产物。究其本质,国家是在经济上与政治上、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籍以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与机器。对此,列宁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2]国家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公共秩序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存在的。作为国家认同对象的国家内含的阶级差异和对立使得国家认同具有内在的阶级性,内含对特定阶级关系及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认同,这是分析具体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所必须理解的深层问题。
      在当今世界,国家具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性质上的本质区别,阶级的现实存在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如果无视现实国家的阶级本性,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抛却国家认同的阶级性,而仅停留于对国家认同的一般理论分析,那么国家认同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正如“如果抛开国家内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国家所由建立的所有制基础,它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如果抛开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蔓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全球化也是一个空洞的抽象”[3]。从国家的阶级性出发审视国家认同意识,至少包含三个基本层次,即对由其宪法所规定的国体即国家制度的阶级性质的认同,对为其国体所要求的、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并适应其民族文化特点所形成的政体即国家权力体制的认同,以及对由执政党和上层领导集团所实行的施政纲领的认识和态度[4]。在这三个层次中,最根本的是处于第一层次的对具体国家的国体的认同,即对于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根本性质的认同。
      当然,国家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形式化超阶级性的公共性的一面。为此,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集团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固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益的联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在……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5]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地位或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无不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宣称为普遍的共同利益,将自己形象化为全民利益的代言者与保障者。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器,一方面具有政治统治职能,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与冲突控制在确保公共秩序稳定和政治统治稳定的范围之内,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以执行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国家执行了社会管理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社会管理职能在国家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此前是由氏族组织来进行,国家产生后这一职能集中到由统治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手中,具体体现为由一套承担和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所组成的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恰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实现了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而获得了包括被统治阶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对此,恩格斯指出:“只要被压迫阶级——在我们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行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1]173作为国家认同对象的国家的公共性使得国家认同本身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二、国家认同主体的阶级性归属
      现代国家认同的主体是获得了一个国家成员资格的公民个人。公民个人既享有国家赋予并提供保护的法定权利,又必须承担对于国家的法定义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处于客观的既有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人,而不是玄想家们所创设与解读的抽象的脱离了一切社会属性的“纯粹的个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6]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人都归属于某一个阶级并处于现实的阶级关系之中,其鲜活的个性由阶级关系所决定和规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关于人及其平等的脱离了现实的抽象化论调,指出:“为了制定基本公理——两个人以及他们的意志是彼此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没有一方能命令另一方,我们决不能用随便什么样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应当是这样的:他们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以致留在这两个人身上的除了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于是,他们当然是‘完全平等’了。”[7]鉴于此,国家认同的研究须基于国家认同主体的现实阶级性。

    推荐访问:阶级性 内核 认同 概念 国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