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广州大学城有哪些大学 [浅析广州大学城知识共享效率低下之原因]

    时间:2019-05-02 03:19: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广州大学城建城八年来,内部的资源交流、知识共享情况尚未达到规划的预期目标。根据知识管理的相关公式及接近一千份的城内问卷调查,作者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出广州大学城知识共享效率较低的三点原因——信息不完全导致搜寻成本高、缺少政府后续推动导致协商成本大及知识区域性导致保护心态。最后,作者对此现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城;知识;交流;共享;效率
      一、 大学城简况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大学开始区域聚集化,随后进入急速扩张期。广州大学城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的。
      大学城自从2004年开建以来,共进驻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10所学校。城内现有80多个学院,200多个专业,总人数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
      早在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便已通过《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下面简称《规划》)。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其中,《规划》中关于“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提到,广州大学城是一个活跃、创新的区域,它的物质空间、功能组织应当以有利于促进各种交流的发生、资源的共享为目标。
      但是至今,持有“大学城一卡通”的城内学生却不能走进大学城内任意一所高校的图书馆,即使可在各高校饭堂里面“通”,在某些学校还须付出20%的搭伙费 。学生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制度只限定在少数课程、少数有合作协议的学校之间,不足20门可供外校学子跨校选修的课程还随时面临因报名人数不够而取消课程的局面……身边的一切和《规划》中的美好设想似乎相距甚远。
      二、 问题的提出及调研数据
      根据《规划》中的描述,大学城的“物质空间、功能组织应当以有利于促进各种交流的发生、资源的共享为目标”,然而城内学生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所谓的交流、资源共享率并不高。从客观角度出发,大学城内部共享的效率及与最初目标的差距等等问题十分值得研究。
      为得出最真实有效的结论,作者以城内十所高校的学子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被试的1000名各所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并且走访了被试高校的多位专家、教授,得出如下调研结果。
      从以上调研数据我们可以粗略看出,大学城内学子普遍不太热衷于参加其他高校的讲座,不甚了解学分互认制度,也大多缺少和其他高校学子进行项目合作的经历,接近9成学子对大学城的资源共享现状不满意。具体的数据将会在下文中有后续的详细分析。
      三、 理论模型
      在评价大学城知识共享效率这一问题上,我们借鉴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评价模型。对企业而言,其提高内部的合作、知识的交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而作为大学城,我们也是希望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各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我们将借用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来分析大学城内部的知识共享效率。在此,我们可以参照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ant 在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中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Arthur Andersen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有关公式为KM= (P+K)s,而我们在此将其中的符号定义为:
      1. KM——大学城的内部知识资源共享效率;
      2. P(people)——指大学城里的知识分子,包括师资力量和学生;
      3. K(knowledge)专指大学城内部的书籍、文献、研究成果等知识含量;
      4. +是指信息通讯技术(technology),构造的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便利的架构,它是P与K的连通点;
      5. s (share) 指知识在大学城学校之间分享教育资源的程度,因为共享程度对于资源的效率有指数级的提升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次方。
      公式的整体含义是知识共享效率包括组织的共享、活用与实践,通过信息通讯技术的运用,加速知识共享的流程,提高效率。显而易见,当s=0时,KM等于1。由公式可看出,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相当高。
      仔细分析KM= (P+K)s这条公式,不难发现,“P”、“+”、“K”在大学城这一例子中均可视为常量。首先分析P——大学城汇集了广东省内最具实力的十所高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大学城都在广东省内占有绝对的人才优势。其次,“+”所指的信息通讯技术,作为21世纪初创建、有政府大力支持的大学城区,其通讯技术水平绝不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中可以得出,“+”从理论上能够有效地链接大学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而关于知识容量K,从大学城强大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以及大量的馆藏图书、数据库来看,蕴含的知识容量K是非常丰富的。所以说作者之所以把“P”、“K”、“+”视为常数,是因为在未来3至5年内,这三个变量都不会发生非常大的质变。
      而据作者调研,高达54.56%的学子认为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做得不尽人意,学生们最经常共享的只是饭堂、城内交通、中心湖等知识含量低甚至为零的空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S低下?具体的原因将在论文的下一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四、造成“S”值低下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广州大学城知识共享效率模型中,城内知识共享的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S取值偏低。而造成S值低的因素可从交易成本、社会交换、IT技术等三个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结合广州大学城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交易成本来展开研究。
      作者认为这里的交易成本问题可以归结为:搜寻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和区域保护心态。
      1.信息不完全,学生搜寻信息成本高
      根据问卷的1、2、3题的调研结果,在大学城内,关于去听城内其他高校讲座的频率,仅有0.81%的学生表示经常去听,高达65.42%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去听过。如此夸张的数据,除了受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难以获得来自于外校讲座的信息。对于讲座信息的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获得的信息42.61%来自海报、传单,6.45%来自老师的推荐,22.81%来自网络。虽然海报、传单的宣传占比最大,但此种传播媒介非常局限,学生只能接受那些宣传得足够广的讲座的信息,其对于随时变化的讲座信息而言缺少灵动性,使接受者过于被动;而从老师课上获得信息的频率也仅有少得可怜的6.45%,搜寻信息的主要工作落到了学生上。   连接“P”和“K”的“+”所指的信息通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非常发达。然而调查显示,仅22.81%的学生可从网上获取讲座信息,这一方面反映出网上共享信息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学生搜寻信息的成本较高,时间、精力花费大。而在问卷的问题3中,“难以获取讲座的信息”一项占比高达39%,证实了信息的不完全是学生们懒于在城内流动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学生主要是因为信息获取难度大,信息来源比较局限,而自己去搜寻讲座的时间成本又比较大,从而导致了S值的低下。
      2.缺少政府后续推动,协商成本大,存在人为交易障碍
      据问卷4、5题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5.64%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在大学与城内其他高校存在的学分互认制度;84.93%的学生从未有过和城内其他学校的同学进行各种科研项目的合作经验。
      但是我们的政府在通过了《规划》以后,并没有再统筹其所许诺的蓝图,而是放任十所高校在城内“自由合作”。跨校选课的实施便是个好例子。虽然该项目已由华南师范大学牵头,整个大学城十所高校共同参与,而且已经在华师成立了大学城课程互选管理办公室,并且广东省教育厅和物价局已经颁布了《广州大学城普通本科院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文件,然而,课程互选还是没有推广开来。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 网站上可以看到,直至2011学年的下学期,仅有中大、华师、广外、广中医这四间学校提供了共十七门互选课程,而且其中广外、华师的某些课程已因选读人数不足而停开。网站上关于各高校讲座资料的共享情况,08年只公布了六场讲座信息且在该年10月底就已停止更新。
      如此看来,在各所学校入驻、相关文件颁布后,因缺少政府必要的统筹领导、政策指引,形成了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缺少政府的后续推动,谁都没有能力站在一个制高点来统领这个大局。于是,因为资源共享协商的成本过大和存在着各种人为的交易障碍,最终,《规划》只能依旧停留在“规划”上面。
      3.各校知识的区域性问题,造成保护心态
      大学城内规划的十所高校各有侧重,如中大、华工为综合型研究型学校,广外为多科涉外型,广药、广中医为医药类型,广美、星海为艺术类型,华师为教学科研型,广工为工科类型,广大为综合型。另外,各高校在某些热门、常见的专业设置上多有相似。这本该是一件好事,各学校的学科可以相互补足,令在城里的学生除了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兴趣以外,还可以参考更多的本专业的资料。
      然而从调研问题6和7可以看出,尽管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达69.81%,而且88.25%的学生认为城内各高校图书馆很有必要或是有必要对城内其他学生开放,但由于各校不互相信任、心理距离遥远、存在着保护自有资源心态等原因,即使许多书刊、数据库可以共用,各校图书馆依然各自购进,造成重复购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造成这个知识区域性问题的原因是,城内十所高校的图书馆文本资源占有量极不均衡。藏书最多的中大图书馆有519万余册,最少的广州美院、星海学院图书馆均低于30万册。在电子资源方面,各高校也存在较大差距。数据库最多的中大达200多个,星海学院仅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超星数字图书馆”2个。根据交换行为主义,人类愿意持续某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可以得到正面报酬;反之,若这些行为无法得到报酬或得到的报酬小于付出,甚至要付出代价时,这个行为就会被停止。各高校的资源不对等导致的知识区域性问题及相关的保护心态,馆际共享对双方的付出、收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话,就使得某些学校失去了联盟共享的动力。
      以上的三点分析均表明,在广州大学城内,尽管KM= (P+K)s里面的“P”、“K”亦即知识分子、知识含量相对于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优势,但受限于高昂的交易成本,“S”亦即知识共享的程度远不够大,使得大学城本身的知识容量和通讯平台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五、解决途径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促进广州大学城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各方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1.政府多加制定并大力执行关于大学城发展、资源共享的政策方针,进一步加强对大学城的管理,并对城内校际间的合作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进城内学校进行合作交流;   2.各高校培养共同体意识、全局观念,真正把资源共享作为高校发展的计划来实行,摒弃各自奋斗的错误思想。把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制落到实处,树立从合作中进步,从共享中前进的观念,减少人为的合作壁垒;   3.建立知识共享统筹机构,勤于管理,勤于公布城内讲座信息、课程信息,从而增加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减低信息获取的重复成本,促进共享;   4.举办城内跨校学术活动、交流和竞赛,鼓励师生参与;   5.进一步完善交通系统,加密城内交通班次,让师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参与城内活动;   6.进一步开放各所大学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使“一卡通”达到本意,让学生可凭卡进入城内每一所图书馆并逐步展开互借。
      六、结语
      令人欣慰的是,某些在校学生利用时下非常流行的微博构建了城内讲座信息共享平台;2011年10月,由城内的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城外的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共十一所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达成了《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借阅管理规定》,大大推动了联盟联合借阅的发展。大学城的知识共享终于有所发展。
      然而,像“广州大学城讲座”这种传播着大学城内讲座信息的微博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依然小得可怜,仅有约3千的关注度;而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仅有属于图书馆联盟学校的教师、博士研究生才可在他校借阅不多于3册的图书;至于联盟图书馆所在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硕士和三、四年级本科生集体只能阅览图书而不能外借;甚至大三、大四、大五本科生要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限办理三张集体阅览证。一切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有人认为此为大学城发展所必经的教育资源闲置和文化冲突阶段,但与国外牛津城等大学城相比,广州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似乎步入了死胡同。若政府和各高校对此仍无动于衷,那么大学城资源共享效率恐怕只能长时间维持在现有水平。或许一些拥有资源优势的高校会担心实现更多的资源共享后会增加其职员的工作量,或者削弱了其原有优势而使全城高校趋向均一化,然而,他们或许忽略了资源充分共享后的多赢局面也可以让其自身发展蒸蒸日上。毕竟,每间高校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没有一所学校在所有方面都是专家。衷心希望在政府、各所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待师生们关于知识共享的教育理念、价值规范及行为习惯形成后,新的变革可打破各高校无形的“围墙”,让大学城可在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广州 浅析 大学城 低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