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的幽默说说

    时间:2019-01-10 03:28: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每当上写作课时,同学们肚子里空空如也,无话可说,无想法可写,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只好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词不达意,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更有的同学凑字数,语句不通,语法不对,让人看了哭笑不得。事后认真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同学们没有积累。那么怎样丰厚学生的知识积累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累生活经验
      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驰骋奇想,别具一格。他写作时特别注重独创性。他经常早出晚归,身背一个锦囊,骑着一头驴子,边走边留心观察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以捕捉灵感。一旦触景生情,突发奇想,立即就扯一张纸条记上,然后投入背上的锦囊中。晚上回到家里,把锦囊中的纸条倒出来,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再写成一首首诗篇。这就是著名的《锦囊藏佳句》。
      由此可知,要想写好作文,就应该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并带上“锦囊”――笔记本,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然后加以整理、归类。这样,作文时就不愁没有素材可写了。观察不同于简单地看,是有目的的。那究竟该怎样观察周围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呢?下面通过对课文的回顾,来弄清楚如何观察事物,从而学会观察。
      (一)观察要有顺序。无论是观察景物、人物还是事物,都得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包括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角度看,被观察对象处在怎样的空间范围内,它的周围又有些什么,本身又是怎样的?一般先观察景物或事物的全貌,在脑海里留个总印象,再观察它们的每一部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从整体到部分,也就是先总后分的顺序。二年级上册第2课《黄山奇石》就是按这样的顺序观察后写的。作者先观察黄山的整体貌,得出“秀丽神奇,怪石有趣”的总印象,然后按顺序观察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几个部分来突出“秀丽神奇,怪石有趣”的总特点。
      也可以按从部分到整体,即先分后总的顺序来观察事物。《我们的民族小学》就是这样,先把民族小学的同学上学路上、上课与下课的不同情景写得有声有色,这是“分”,最后总结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二)观察要有重点。在抓重点之前,先要对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看到了事物的整体,才能抓准重点,才有可能进行细致的观察,以捕捉事物的特点。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可写的东西很多,然而作者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上学路上和上课读课文好听上,以此来有力突出学校的民族特色,表达出生活幸福、民族团结这个中心。
      (三)观察的同时要思考。只观察不思考是不行的。因为观察事物只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眼睛看到的,往往是表面而零散的,需要经过思考,才会透彻地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目前,思考观察所得,通常采用比较和联想的方法。
      比较往往是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比,同一事物在这个时候与另一个时候比,同一事物的这个方面与另一个方面比。二年级上册第15课《小柳树和小枣树》,全篇通过柳树与枣树之间的对比,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长处与短处。《我们的民族小学》,作者把同学们上课读书时,安静的窗外: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从侧面突出民族小学学生读书声音好听。《金色的草地》,作者从蒲公英早晚与中午颜色变化的比较中,找到了蒲公英变色的原因。这些都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思考的结果。
      用联想的方法,可借助当时观察的印象,回想这一事物原先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后还可能是什么样子。《金色的草地》写“两次发现”时就成功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观察到蒲公英的花瓣合拢后,立即就联想到花朵张开时的情形、花朵合拢时的情形,于是蒲公英变色之谜便迎刃而解。这样的联想是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
      综上所述,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生活中自己见到的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便成了作文的材料。这也是我要求大家坚持写日记的原因之一。
      二、留心周围人谈话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诗是清代袁枚写的。可我们毕竟不可能事事亲历,所见也就显得有限。那该怎样弥补所见之不足呢?《“拾”话令你笔下生花》的故事会给你这方面的启示。
      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过不少名篇佳句,其中有的竟是随手“拾”来的。有一年春天,袁枚去郊外踏青(春游),来到一个梅园,当时正值梅花怒放。梅树下一位老农高兴地对袁枚说:“您看,梅树一身花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袁枚心里一震:这不是诗吗?他默默地记下了这句话,后来写出了“月映竹林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
      还有一回,袁枚要出门远行,当时也正值梅花盛开的时节,有个为他送行的朋友颇为惋惜地说:“可惜这满园盛开的梅花不能带走了!”袁枚听了非常激动,把友人临别时说的话“拾”起来,记在心中,久久地回味。后来,他写出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这句为名家赞赏不绝的优美诗句。如果你也能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把听到的有意思的话记录下来,天长日久,便又多了一手作文的材料,还愁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吗?
      三、广泛阅读摘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很有道理。好的书必须多读,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典范文章,最好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还应该多抄,即不但眼勤,还得手勤。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是几则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读书深受他的老师徐特立的影响,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读书时总要拿起笔来写,不仅写批注、摘抄,而且写读书心得、记笔记、作评论。早在长沙师范上学时,有一次他读德国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十万字的原著上,写下了一两万字的批语,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杨开慧看到了书上密如蜘蛛网的批语,感叹地说:“难怪我爸爸老是夸奖您,您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说:“读书要好好生生想一想,对的才相信,不对的就摒弃它,毫不可惜。”
      毛泽东读书时,对于书中的精华部分和警句总要摘录下来。他在学校时做了很多笔记,其中一本摘录内容丰富,上面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并在每面空白处写了内容提要。他把李大钊的《青春》、《今》摘录下来,写出了学习心得。他摘录文章时,还分条记录每篇的典故和精彩的词句,写出简短的评论或心得。由于他学习认真而有章法,因而很有成效,能汇百家之说而自成一说。每当他离开长沙师范时,总有满满一篮的读书笔记。
      我们阅读书籍时也应该做好阅读笔记。一是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也可以把文章中有说服力的事例摘抄下来。最好注明出处,便于查找。二是学写读后感,把自己读了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想法写出来。
      作文材料从哪里来?从观察中来,从阅读中来,从生活中来。只要你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在谈话中学会聆听与积累,在阅读中学会吸纳与摘抄,就会拥有无穷的作文材料。写作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细心集材料,小手著妙文。

    推荐访问:作文 材料 从哪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