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透过《喜宴》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喜宴中美文化维度的差异

    时间:2019-01-01 03:19: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文章通过对李安首部扬名国际的电影《喜宴》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中国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分别就影片展示的中国人肉欲和灵魂的群体性压抑、中国人的亲情和家庭观念、同性恋问题等进行中美对比,以明辨二者的异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喜宴》中美文化差异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它的内容和层次十分丰富,其中有中西方文化碰撞,旧传统和新观念的矛盾,亲情责任和个人意志的抉择,等等。故事既是一个同性恋青年的生活,其中许多问题又具有社会性。笔者认为《喜宴》是包括《推手》、《饮食男女》在内的“李安三部曲”中最杰出的一部。因此,笔者作此文,以《喜宴》为例,探究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故事概要
      
      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所有的细节和活动无一遗漏,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然而繁华落尽,秘密浮现,一切纠结过后还是挂起了理解的彩虹。
      
      二、肉欲和灵魂的压抑
      
      在影片中,从喧闹的喜宴上看到了一个群体的性压抑,我们从伟同对父母的阳奉阴违的挣扎中看到了个性的压抑。
      
      (一)性压抑
      中国人婚礼上的各种“游戏”环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喜宴上,宾客们起哄让伟同吻威威,而我们看到两人当众接吻后坐下,赛门拿红色餐巾给伟同擦嘴还看了一眼双亲,当时赛门应该是隐忍的。在洞房里,密友们想出各种怪招,让新郎新娘当众调情,直至最后一刻,两人钻进被窝,衣服一件件地扔出来,宾客们才意犹未尽地散去。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金发碧眼的洋人们一脸迷茫,李安就凑过来,告诉他们:“你看到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语破的。洋人们困惑依旧,而我们中国人早已心照不宣,也只有中国社会孕育出的人才能体味这句话的精髓。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保守的,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总不缺乏文雅的字眼来掩盖赤裸裸的“性”。在儒家“仁、义、礼、智、信”誉满天下、刻骨铭心的氛围中,“性”和“欲”是肮脏的、邪恶的、为人所不齿的。人们鄙夷婚前性行为,即使结婚了也不可纵欲过度,因此,有人说中国人是集体性压抑。由此看来,婚礼则意味非凡:你所有的亲朋好友帮你见证,从此以后,你有了固定性伴侣;从此以后,你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性。所以鲁迅说:“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而李安的聪明就在于此,要拍中国人的性压抑,还有比“喜宴”更合适的吗?任何一个闹过洞房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当众意淫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二十多年对性敬而远之的中国人,在那一刻竟然能够如此亢奋的欣赏与被欣赏。平静后深思,中国人在平时承受着怎样的压抑,才能在那一刻形成如此扭曲的群体现象?再深思,发现所谓的性压抑从来不属于喜宴上叫嚣的男人们,而是他们的另一半。男人三妻四妾自古视为天经地义,而改嫁过的女人却要被辱为“破鞋”。古代用一个贞节牌坊让妇女付出一生来背负,即使到了现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小将们也不忘把破鞋挂在改嫁女人的家门口。李安忍不住现身说法:“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但是笔者脑海中浮现出的只有菊豆、二嫫,那些渴望并敢于追求幸福的女人们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中一个个崩溃、幻灭,她们才是两千年来儒家伦理的受害者,战战兢兢地为男人守护着神圣的守宫砂。
      在西方的婚礼上,洁白的婚纱、庄严的誓词、高雅的音乐,一切井然有序地铺开,绝对没有宾客们起哄让新人接吻,因为那是再自然不过了,新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拥吻,宾客也只有艳羡的份儿了。西方人的性观念是开放的,孩子到了十八岁,父母会介绍一些性知识、赠送一些成人杂志,我们在无数美国影片中也看到过父母与孩子探讨性问题。因此,西方的婚礼不像中国的婚礼,有一种深层的暗指――性生活的合法化,而更多的是以神之名,向自己的爱人作出庄严的承诺。
      
      (二)个性压抑
      伟同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严父慈母。父亲戎马一生,麾下管着一万多人,身为大少爷,伟同背负着父亲的期望,面对父亲的要求,他只能选择服从。母亲温柔慈爱、知书达理,细腻地呵护着他的成长,性情温和的伟同不忍叛逆,不忍伤母亲的心,所以他就做得正如其母所言:“怎么惯都惯不坏。”长大后的伟同到了美利坚那片自由的土地,心底冰封多年的种子开始萌芽,并且幸运地和赛门相爱。但父亲的期望、母亲的疼爱使他依然没有勇气坦诚,只能独自背负着沉重的担子二十余年,正如他最后的呼喊:“二十年,我一直活在一个大谎言里!”
      有得必有失。中国孩子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占据着家中至高的地位,但同时也要按照父母设定好的人生模式走下去。中国的父母是普天下用心最良苦的,他们身兼数职:保姆、家庭教师、经济后盾,甚至出气筒;中国的孩子是普天下生活最辛苦的: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要听外语儿歌,幼儿园是双语的,小学是国际的,中学要为了考大学而学艺术。小学生拖着拉杆箱上学的情形可能只有在中国方可一见。
      美国人以尊重个体、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父母没有权利把自己失落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有权利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美国的教育是给儿童一支画笔,画心中所想,画心中所爱,凭其天马行空,只要表达了内心想法、展示了自我,总是能得到肯定和褒奖。而中国的教育则是给孩子画笔的同时附上一幅样品,只准临摹,不可创造,否则将被视为离经叛道。我们大胆地猜想,伟同的性取向与长年为期望和关爱所压抑是否有关?诚然,美国教育也有硬伤,校园枪击案件、青少年性病泛滥,无一不令人瞠目,但在鼓励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我们不得不向他们俯首。
      
      三、亲情和家庭观念
      
      我们绝对忘不了那一幕:伟同去父母房间磕头,母亲拉着他的胳膊咬,父亲捶着他的胸口叫着“小胖”,但儿子早已不是那个趴在他肚皮上的毛孩儿,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早已脱离他们,却不忍心告诉他们事实的成年人了。也许所有儿女长大成人的中国父母看了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而未曾察觉,但儿女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需要他们了,那种失落和抽空了灵魂几乎无异。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我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李安对中国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更多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往往就是亲情,因为那份血缘是一辈子都割舍不断的,无论有多痛楚,都要保留它。李安对中国人这种特有的情结表现得极为细腻,甚至带着些许残酷。父亲在楼上睡着了,伟同站在父亲面前,表情诡异,他平静、迟疑,继而手指颤抖地试探父亲的鼻息。那一刻他在想什么?父亲的生与死究竟哪一个是他更期待的结果?父亲长期管制形成的压力和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两种力量此起彼伏,那一刻,甚至让他心中有了某种邪恶的念想。中国人视亲情为头等大事,三世、四世同堂仅为了图个热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家大业大了,没个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深入人心,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固定的角色和已成规矩的角色形象。
      舐犊情深是普天下的通理,美国人对亲情的渴望和重视绝不亚于中国人,但是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却比中国人宽松、自由得多。美国人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熏陶,加上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既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又没有中国传统的孝顺思想,同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家庭价值观。概括来讲,美国人家庭价值观可总结为: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以每个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全家人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理想的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这种家庭模式恐怕是最适合视自由高于一切的美国人。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主编.美国家庭纵横[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http://www.省略/bbs/viewa.asp?id=156920
      [3]严文华主编.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喜宴 看中 透过 差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