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加强科学无神论传播 保持社会思想文化生态平衡

    时间:2021-07-12 00:01: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们国家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在这个大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气象和新问题,宗教的持续发热即是其中之一。宗教热一方面表现了我国公民自由度的上升,同时反映了科学无神论的传播不足。社会思想文化也有一个生态平衡问题,一旦这方面出现失衡,同样会导向偏差,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及一些有关知识是需要的。本文只讲三点:
      
      一、什么是宗教?
      
      这好像大家都知道。但不一定准确;在学术上说法就很多,仅有关宗教的定义就上百个,其实所指不外以下三种情形:
      1、宗教观念,包括鬼神、灵魂不死、天堂地狱,以及与迷信其他超自然力量——命运、风水、特异功能(灵学)等有关的观念。这类观念的产生和存在,有认识论上的原因,也有心理、生理和病理上的原因。要消除这类观念,必须消除其滋长的根源。我们通常说宗教具有“群众性”和“长期性”,主要指的是此类观念性的宗教。
      2、宗教行为,包括祭祀、礼拜、祷告、念诵、禁忌以及抽签、打卦之类,系宗教观念形诸于外的种种举止;其中有些属于氏族或民族或地区共同从事的活动,在历史演变中已多转化为民俗民风,例如某类风习、节日、庙会、禁忌等;另有一些则纯属个人的信仰行为。与整体社会无关。也不涉及群体生活。此可谓行为性宗教。
      3、宗教体系,即有组织的宗教,这是所有宗教形式中最完备的一种:它把宗教观念系统化,构造成自己独特的教义,并形诸于语言文字,编写成可供诵读、传播、教化和作为信仰依据的经文圣书;把一般的宗教行为与其基本教义和诫禁密切结合,形成其团体中特有的行为准绳与行为规范,从而用组织的手段将其信众统一起来,联合起来,使之成了可以制约其信徒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力量。它的存在根源主要是社会体制,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宗教的“复杂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主要表现在这类宗教中——当宗教的这三性,特别反映在教徒的内心信仰被组织体系化、意识形态亿和政治化,从而转化为国际的、地区的或民族间思想政治行动时,既可以作为相关方面深层沟通和友好相处的桥梁,联结相关人群的纽带。也能成为扩大势力范围、干涉他国内政、制造暴力冲突以至发动战争的借口。人们通常所谓的宗教。主要指这类有组织的宗教:但有时又把它与单纯的宗教观念和非组织的宗教行为混为一谈,在认识上和政策的执行上很容易造成混乱。
      当今世界存在的宗教体系。有佛教(包括南传上座部,北传中国的双文与藏文两大系统)、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是谓世界三大宗教。此外,有些宗教体系的影响也很巨大,譬如犹太民族的犹太教,印度的印度教和锡克教、耆那教,日本的神道教,中国的道教等。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新宗教运动”勃兴,势头看起来越来越强大。一段时间内在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其中有些教派成长壮大。在相关国家已经站稳脚跟,可以与传统宗教抗衡;还有一些则堕落成“邪教”,受到相关国家的强力打击;而更多的则被视为“膜拜团体”,继续处在合法与非法、时生时灭的运动中。中国的神化气功团体即与“膜拜团体”的性质相似,“邪教”也不时从那里滋生出来。
      据此,在谈及宗教的性质时,一定要明确,指的是哪种意义上的宗教:譬如说宗教具有“长期性”。“不能用行政手段消灭”——假定这是对观念性宗教言,可以成立。因为它的存亡很大程度还得依靠科学、医学的发展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生理甚或病理的状况;对于行为宗教而言,也有可能。因为它只是观念宗教的一种言行的表露,与社会关系及其中的利害关系无涉。但对组织起来的宗教来说。那就不一定了。因为这些组织中蕴涵的不仅仅是信仰自身。而且在信仰中注入了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意识形态、政治倾向,并被组织成了或严密或松散的社会团体,在整体社会中形成特殊的信仰群体。因此,它能够成为社会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存亡命运不完全决定于它的内在信仰,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控制它的利益集团的——该宗教的命运决定于它的阶级属性或社会集团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既无本质、亦无历史和王国,它隶属于它的社会属性。
      这种情况,是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见证的。历史上最古老的有组织宗教是琐罗亚斯德教(袄教)以及拜火教(明教),它们都曾是世界性宗教,但到了今天,除了极个别的地区还留有残余之外,基本上消失了;这两种宗教也曾传人中国,并产生过相当的影响,最后也是被禁制到无了踪迹。佛教的产地是印度。发达于中亚细亚。但现在,尽管有人努力想在印度恢复佛教往日的盛况,可始终排不上名次:至于中亚诸国,连佛教的遗迹都毁得难以寻觅了,何论其他。基督教看似是具“长期性”的,但它自身也在不断加快地消失些什么。欧溯的学术界早就宣布“上帝死了”:最近英国的圣公会也在感叹,“英国已不再是基督教国家”。欧洲的世俗化和人文主义逼使基督教的衰落日益显著,连美国都受到严重影响。
      宗教还有一种分类,即一神教和多神教。像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一神教,一神独尊,唯一之信。所以排他性较强。像佛教、道教应属多神教,允许多佛、多仙的存在,宽容的空间相对较大。相对而言,一神教组织比较严密,多神教组织则相当松散。在涉及宗教论题时,这类差别也需要看到。
      
      二、怎样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但要遵从贯彻,而且神圣不可侵犯。它的具体含义,《宪法》本身有明确的界定,一切党政干部和公民都应该无误无偏地知晓和掌握。
      宗教信仰自由本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宗教一封建主义统治中形成的民主理念和政治纲领,这种理念和纲领的形成,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文化结构有密切关系。自从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来。西方的封建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体制,至中世纪达到高潮。这时,基督教在西方诸国成了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将社会政治法律以至教育科学都包容于宗教统治之下,宗教生活控制着全部世俗生活;异教徒和无神论成为社会的公敌。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由于宗教维护着封建制度和封建主的利益,阻碍和限制由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建立。于是“文艺复兴”导致了对“神”的挣脱和对“人”的发现。故又称“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确立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源远流长)。“人本主义”终结了“神本主义”的政治统治。据此可知,那时“宗教信仰自由”的本意,是为了使人民从封建一神权统制下解放出来,恢复人的自主、自力和自尊。而后则成了资产阶级实行民主体制,实现政治与宗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把宗教从政治法律和国民教育体制中驱赶出去的基本原则和制法依据。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的这份优秀遗产。并使之成

    推荐访问:生态平衡 无神论 传播 思想 科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