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近现代中外历史的知识结构重建

    时间:2021-07-10 20:03: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现代中外历史的复习要注重知识结构的重建,而知识群有一个内在的层次性,其中最基本的群即册、章、节结构,对每册、每章、每节、每条目的内容均应按照顺序娴熟的复述出来,否则这个结构便是不合格的建筑。其次是时段结构,因为历史是关于时间的科学,它不但指时间的点,更是时间的段,依此考察历史的一些规律特征。时段知识群是复习中重要的整合环节,考题中很容易就此命题。最后是专题结构,专题有形式与灵魂两种类型。比如空间性专题、国别性专题、会议性专题等属于形式专题,它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为媒介组合一定的知识群。又如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专题、图标专题、高分策略专题等属于灵魂性专题,它以一定的内在灵魂为主线归类知识。专题繁多,贵精不贵多,最好要以方法论为导向。基于以上分析,近现代中外历史的复习应以建构时段知识群为重点来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
      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相继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扶植军阀派系,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加剧了近代中国的黑暗。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犯下了滔天罪行。
      2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在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各阶层不断进行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大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沉重地打击了外来侵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在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任务,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反对外来侵略中,涌现出左宗棠、邓世昌、林永升等众多民族英雄;在反对割台的斗争中,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家园;为了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领导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近代民主化进程。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国民党亲密合作,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推动中华民族由衰弱转向复兴。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
      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组建并定期开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了新的民族政策,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66年到197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时期。这十年间民主与法制建设被迫中断,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2 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开始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在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为七十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获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推行不结盟政策,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促进地区性经济发展,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
      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经济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出现。甲午战争以后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此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春天”很快过去。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又有了短暂的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大量的工商企业破产倒闭。
      2 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恢复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1953~1956年,党和政府按照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重点转入城市。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

    推荐访问:重建 知识结构 近现代 中外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