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政治选举

    时间:2021-07-05 20:04: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政治选举是民主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的政治选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增强了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政治选举的信息公开化;强化了选举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功能。同时,互联网也会给我国的选举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需要政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政治选举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参与;政治选举;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技术,是近百年来最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它的发轫和兴起,为世界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开始打造人类社会的新文明样式。当今,互联网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人类的政治生活将徐徐步入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所说的“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线的技术,将对政治带来影响”[1]的网络政治时代,这必将冲击现有传统的政治模式。互联网的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廉价性等特点将使得政治生活在网络时代全面重组,从而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巨大的影响。
      政治选举是民主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所谓“政治选举,即按一定程序和规则选择一个人或少数人充任某政治组织权威职务的活动。政治选举除政治投票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2]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选举活动,使得选举活动越来越多地带有了互联网的色彩。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对政治选举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
      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步普及,给我国的政治选举带来了诸多明显的变化。新世纪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据权威调查机构IDG(国际数据集团)分析,到2005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亿,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市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2300万人、5450万台,中国域名总数为295050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1190617个,中国网站总数达到了788400个。[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对社会公开的透明度在逐步增强,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选举活动的热情也在逐步提高,互联网在我国的政治选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互联网增强了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互动
      
      选举是公民按照特定的方式选择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也是公民选择自身利益代表的行为,体现的是公民和代表之间的权利委托关系。没有公民的委托和授权,代表就会丧失合法性。而公民的授权,必须来源于公民对代表的资格以及能力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前提又必须是公民对代表的基本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因此,代表产生的这种内在逻辑决定了,政治选举必须包括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互动过程。
      我国的选举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但是在新形势之下,也暴露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不够,特别是跨区的间接选举。由于候选人信息的缺乏,选民对候选人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投票选举近乎成了“盲选”。例如,一些人大代表是跨区以间接选举方式选出的。问题是代表候选人由其单位推荐、酝酿和政审并在其工作单位内部公示,但被确定为正式代表候选人后,却由另一选区的选民来投票选举(如由市直属机关分配到下面某一个区)。另外,还有一些人大代表大都是官方部门推荐的,选民与他们大都素未谋面,不知道他们的简历,更不知道他们的政治主张。这样选出的代表,不但当选者本身缺乏使命感和荣誉感,即便是选民自己也对选出的代表不抱什么信心和过高期待。
      互联网的在我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选举制度的这些薄弱环节。由于互联网具有廉价、便捷、交互等特点,它一方面为候选人向广大选民宣传、介绍自己提供了捷径,另一方面也为广大选民了解候选人提供了便利,同时还能为候选人与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近年来的选举活动中,网站、电子邮件、BBS以及BLOG等现代化的网络工具,逐渐成为候选人和选民互动的主要方式。选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候选人的基本情况、思想观点和工作能力等,并向候选人本人以及选举活动的组织方提出自己的合法需求。同时,候选人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全国各地的选民沟通和对话,通过互联网推介自己,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吸纳选民的建议,从而达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效果。可以说,互联网为候选人和选民之间架起了一道宽广的桥梁,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互动,这对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互联网促进了政治选举的信息公开化
      
      受旧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数量和速度的限制,我国选举过程的透明度不高。普通选民往往只能了解局部的、有限的信息,甚至不了解信息。一些地方候选人的确定和选举过程,虽然也经过一系列诸如单位推荐、选举,组织酝酿、考察和政审以及报批等严格的程序,但缺少向广大选民公开宣传和候选人公开竞选这些环节,而单位推荐、组织酝酿、政审和公示等重要环节,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运作。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知情权进而妨碍选举权的实现。“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们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4]知情权是我国选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广大选民有权了解政治选举的相关信息。公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充分实现,必须以相应的知情为前提,而知情的基础条件则是政府将有关信息公开。如果公共信息不公开透明或公开的内容不彻底,或者公开的范围受限制,公开的时间不及时,公开的程序不规范,那么人民就不能及时了解真情,选举就会失去基础,罢免就会失去前提依据,监督制约就会形同虚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使得我国的选举活动日趋透明。互联网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输方式,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候选人和选民在获取信息的范围、数量以及时差上的区别在不断地缩小。政府可以在选举期间在互联网上适时公布选举的法律、法规、选情以及选举程序等等相关信息;候选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相关资料展示给选民,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公布于众;广大选民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选举、参与选举、监督选举等。可见,互联网介入选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选举的公开化,保障了选民的知情权,这样不仅有利于选民的政治参与,而且有利于保障选举结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3.互联网强化了选举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功能
      
      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对于搞好选举,增强选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及主人翁感,都有重要的意义。实行民主选举,是广大选民参政意识和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如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选举轨道,宣传教育是关键的一项工作。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板报、以及文娱演出等各种形式对选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然而,受技术环节、经费因素等条件的制约,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宽,手段比较匮乏。在选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选民对选举法规了解不多,对选举不关心,对自己的民主权利不珍惜,很小的利益就能轻易改变选民的投票意愿。还有一些选民采取抢选票、砸票箱等犯法方式,扰乱选举秩序。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举的宣传教育环节薄弱。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可在选举过程中丰富宣传手段,强化教育力度。利用互联网开展宣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受众广、传播速度快、开放度高、交互性强等特点,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新兴媒介。近年来,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众多选民都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针对选举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举行在线访谈、制作多媒体、开办论坛等多种方式,把选举的知识和活动深入推进到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这使广大选民更加了解自己的民主权利,提高了参选的积极性;使各级干部更加清楚选举的意义和要求;使选举工作人员更加明白选举的工作步骤、方法和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见互联网对于加强选举的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影响力,丰富形式和载体,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技术,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它在地区差异和受教育程度两个层面上把人群分化为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这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不平等的,下层阶级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媒系统的普及而扩大了。”[5]。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能力关系,缺乏利用互联网参与选举的机会;而受教育程度低的选民,由于阅读及电脑运用的水平有限,不会到网站浏览选举信息。这个“信息鸿沟”,在一定意义上“剥夺”部分选民的选举权。不过,随着科技进步、电脑知识普及和网络费用下调,选民参与选举的条件可望改善。另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成分的复杂性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非理性等,网上存在大量的虚假有害信息,欺骗公众,误导民意,影响极坏;国外各种错误思潮也可能凭借网络载体涌入中国,破坏我国正常的选举工作;同时互联网上各种暴力、色情、极端利己主义、封建迷信等文化也会腐蚀部分公民的思想,进而削弱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总之,互联网对我国的政治选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益处的同时,也要研究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政府应该因势利导、趋利弊害,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完善对互联网的立法。同时加强网络理论的规范,扶持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从而保障我国的政治选举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地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15.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
      [4]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265.
      [5]阿尔温·托夫勒.《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与权力》[M].北京:新华社,1991.348.
      
      刘树雨:(1978—)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国民航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推荐访问:互联网 中国 选举 政治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