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满足求知欲

    时间:2021-07-05 20:03: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课堂教学,革除以历史朝代为单元的块块式旧体例,建立起以制度系列为单元的条条式新体例。讲究史料运用艺术、逻辑推导艺术与结论表述艺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具体问题。在以上三个方面下了一番工夫,以满足学生与学员的求知欲,从而获得了受到普遍欢迎与广泛好评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教学体例改革;讲授艺术创新;基本观点分析;满足求知欲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立于研究性角度独立开设出来的一门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课堂教学,在三个方面下了一番工夫:第一,改革教学体例;第二,创新讲授艺术;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确立起一个中心:满足学生与学员的求知欲。本文对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革除以历史朝代为单元的块块式旧体例,建立起以制度系列为单元的条条式新体例
      中国政治制度史旧式教学的缺点,突出表现在教学体例上。这种旧体例以历史朝代为单元,进行块块式的讲授。因而跳不出中国通史传统教学的窠臼,充其量只能算作中国通史政治制度部分的连缀与扩展。这种旧体例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累赘重复,制度沿革脉络不清。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需要先从教学体例改革入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新体例有五个要点:第一,建立以制度系列为单元的、各个制度系列跨越历史朝代与时期的基本结构。第二,每个制度系列分为若干个制度项,以制度项为基本单位进行讲授。第三,每个制度系列各从众多的制度项中选择出典型,进行重点讲授。第四,通过典型制度项的利弊分析,显示出各个制度系列演进的必然性。第五,归纳出每个制度系列的演进规律,揭示实质与原因。概括起来说,这种新体例是以制度系列为单元,进行条条式的讲授。现对这一新体例进行具体说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的新框架是由皇权、宰相设置、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等8个系列构成的。各个制度系列都纵跨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个制度系列按顺序先后展开讲授。各个制度系列怎样讲授?下面单举宰相设置系列为例进行说明。
      宰相设置系列分解为夏商西周王辅佐大臣制、春秋战国相制、秦西汉丞相制、东汉录令仆射制等14个制度项,讲授时以保持各个制度项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为原则,突破朝代藩篱。例如,秦西汉丞相制上起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创立,下迄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废止,跨着秦代与西汉两个朝代。清军机大臣制上起清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创立,下迄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止,跨度不足一个朝代。
      宰相设置系列的制度项中,前期以秦西汉丞相制为典型,这种宰相设置以1人(间或以2人)行使宰相权力,属于独任型。中期以隋唐三省长官制为典型,这种宰相设置以6人至7人组成班子,行使宰相权力,属于群任型。后期以明内阁大学士制为典型,这种宰相设置不设宰相职位,宰相权力由朝廷部门官员若干人差遣行使,属于差任型。对这3个典型制度项进行重点讲授。
      先对独任型进行分析。独任型的宰相权力集中于宰相1人(间或2人)手中,容易造成权臣控制皇帝的局面。为了解除这种对皇权的威胁,势必对宰相权力进行分割。宰相权力分割的结果,便是群任型的产生。再对群任型进行分析。群任型宰相权力分散于宰相班子(6至7人)各成员,每位宰相所掌握相权减小,宰相权力分割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群任型选任宰相的范围狭小,任免方式板滞。皇帝对宰相选任范围扩大、任免方式灵活的必然结果,便是差任型的产生,宰相职位由实变虚。
      这样,宰相设置系列演进规律就顺理成章地归纳出来了:由独任型演进到群任型,再由群任型演进到差任型。这一演进规律所反映出来的实质有两个,一是宰相权力的削弱,二是宰相职位的变虚。造成这一演进规律的原因,在于相权的行使与相位的设置都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削弱与相位变虚是皇权强化的必然结果。
      这种新体例的特点是点、线、面的结合与统一。每个制度系列的演进呈线型,脉络清晰。每个制度项是各制度系列中的点,各点显示出本制度系列演进的阶段性。全部8个制度系列汇织交融成面,从而呈现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全貌。
      这种新体例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归纳与推导出各个制度系列的演进规律。把历史事实讲清楚,这仅是低层次教学的任务。在充分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能达到高层次教学的目的。按这种新体例进行讲授,制度系列不再杂乱无章。令人心服地感到,政治制度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演进规律。
      二、讲究史料运用艺术、逻辑推导艺术与结论表达艺术
      新的教学体例需要新的讲授艺术进行表达。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体例改革的同时,进行讲授艺术的创新,讲究史料运用艺术、逻辑推导艺术与结论表达艺术。
      史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肌肉与血液,离开史料就不会有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但是,史料一般都是很枯燥的,必须讲究运用艺术,才能防止课堂沉闷僵化。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精选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口语化、风趣化的表达。例如,从《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精选出吕不韦贩国家的史料,揭露中国地主阶级贪婪权力的本性。从《左传》中精选出崔杼弑齐庄公的史料,引出春秋战国相制的产生。这两处史料都变成故事,用现代汉语形象地、生动地表述出来。精选代表性史料,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史料运用口语化与风趣化,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引人入胜。如果需要对史料原文进行分析,则进一步从中选出最精辟的部分加以板书。例如,《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与汉文帝关于宰相职责的对话是很长的,全部板书出来便显不出史料内容的重点。把这段史料变成故事,讲到“节骨眼”上板书出陈平关于宰相职责的著名对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其职焉。”然后分析这段对答,归纳出宰相的职责——抓内政与外交的总纲。

    推荐访问:求知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