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

    时间:2021-07-03 12:03: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提 要: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日本出现过“亚洲主义”(亦称“大亚 细亚主义”)思潮,这一思潮早期表现为抵御列强的“亚洲同盟论”与“中日连携”思想; 以后演绎出文化亚洲观;最后则异变为与“大陆政策”相连的侵略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亚细亚主义 日本主义 日中提携论 文化亚洲主义 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日本出现过亚洲主义思潮。对此思潮,学术界或冠以“大亚细亚主义 ”。本文使用“日本亚洲主义”这个概念,以便对近现代日本亚洲理论做较广义的阐述与分 析 。与近现代世界上出现的其他许多思潮相似,日本亚洲主义有其内在逻辑发展过程:早期表 现为抵御列强的“亚洲同盟论”与“中日连携”思想;以后演绎出文化亚洲观点;最后则异 变为与“大陆政策”相连的侵略主义理论。本文拟对日本亚洲主义思潮来龙去脉及其演化过 程中不同时期的思想特点,做一分析和探讨。
      
      一 日本亚洲主义的初始含义
      
      日本是后进的工业国家,近代拉开帷幕之时,即与西方列强发生激烈冲突,被迫“开国”, 倍受压迫。严酷的历史现实,促使日本将反侵略作为时代主题,并试图与亚洲周边国家联合 ,实现这一“主题”。这可以说是日本早期“亚洲主义”出现的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曾出现过几种社会思潮,如“尊王攘夷”论主张以中国儒学大义名分观为指导 ,对内反对幕府,对外以武力抗击西方侵略,建立明治政府。但在反对西方侵略方面,军事 力量悬殊与其他诸因素使“攘夷”的一系列行动都遭到失败,“开国论”在日本转为主导思 想。尽管如此,攘夷,即反抗西方侵略的思想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早期亚洲主义 与攘夷论有着重要的内在思想渊源。亚洲主义最初锋芒所向,主要指向西方列强。
      几乎在抗击西方侵略的同时,侵略亚洲的思想也已经在日本滋生。西乡隆盛、板垣退助等人 就鼓吹“征韩论”,企图侵略朝鲜、中国等东亚地区。将失落于西方的利益,补得于周边邻 国。后来由于西乡等人下野(1873年),此期“征韩论”等侵略理论才暂时收敛,遂使“亚洲 主义”在日本国内获得较大的舆论空间[注解:1873年,参议西乡隆盛、板垣退助等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决定派兵征韩。但此时岩仓具视、木户孝允等从美国访问归来,主张以 内政为主,征韩论暂时收敛。但以大久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后,征韩论又有抬头 ,并付之实现。1875年,日本挑起江华岛事件,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1910年日本吞 并朝鲜。]。
      也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曾为亚洲主义创造了较好的生存条件 。18 63年启蒙主义团体“明六社”发起,积极宣传西方民权思想,开展“开明”与“渐进”的启 蒙运动。板垣退助等人建立爱国公党,提出开设国会的要求。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生,使日本 思想界的注意力转向国内改革,原来对外侵略的嚣张色彩暂时淡化,无形中助长了亚洲主义 的发展。
      显然,西方列强的侵略、尊王攘夷思想的发生、征韩论以及亚洲侵略论的一时“退潮”,自 由民权运动的开展以及“合纵连衡”的策略考虑,诸种因素合于一道,遂使日本的“亚洲主 义”初潮涌现。早期亚洲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平野国臣、佐藤信渊、胜海舟、杉田鹑山、 森本(樽井)藤吉等人。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所主要宣传的是“亚洲同盟论”。与此主体理论相 关的,则有抵制西敌(俄、英、美、法等)论、日中提携论、亚洲连衡论、日本责任论等。
      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胜海舟较早倡导“亚洲同盟论”,主张唤醒亚洲,起而抗击西方侵略。 1863年,胜海舟在日记中写道:“当今亚细亚几无人有意抵抗欧罗巴。此乃胸臆狭小,而无 远大之策之故。以我所见,当以我国出动船舰,前往亚细亚各国,向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广为 游说”,说明亚洲联合,建立亚洲同盟的紧迫意义〖ZW(B〗③〖KG1〗〔日〕松浦玲 :《明治的海舟与亚细亚》,岩波书店,1987年,102、103页。]。胜海舟认 为在西敌东侵的紧要关头,“亚洲生存”实为重要。他在《解难录》一书中提出:宜由日本 、中国与朝鲜结成三国同盟,“合纵连衡以共抗西洋”③。
      如果说,胜海舟以及其他一些思想家提出过亚洲主义的思想,那么19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 一些报纸则对亚洲主义作了较有声势的宣传〖ZW(4〗对于胜海舟是否有征韩论思想 ,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在一些报刊文章中,撰文者重点论述日本与 亚洲唇亡齿寒的关系,他们解说亚洲迫于侵略,沦于水火的实况,试图警醒日本:亚洲气运 衰微,一旦成为西方属国,日本也将同样遭殃,宜与亚洲结为联盟,相互支持,这才是日本 最善国策。
      明治17(1874)年4月13日《朝野新闻》有文《东洋的气运》,分析亚洲的危急形势,引发以 下的议论:“试论今日亚洲形势如何,印度与土耳其正受着英国的制压,东南亚缅甸等国徒 有其版图,仅保一丝气息而已。其邦独立危殆,如风灯残烛。越南作为中国的藩篱,现已落 入法国手中。中国困难重重,无可名状。观今日之亚洲,无疑已陷极端悲惨之景。视将来亚 洲气运,不吉之兆,也已迫在眼前。”文章强调:亚洲的危机,即为日本的危机。亚洲 既成兵马交战之地,日本夹在中间,岂可独然一国入于世界列强之行列。英俄诸国外交家 早已将日本与东洋诸国家等同视之。一有机会,则对日本有所企图,日本惟一的选择是与亚 洲团结起来,共抗西方侵略。
      与此同时,日本一批“忧国志士”还主张借鉴欧洲,用于亚洲。日本《邮便报知新闻》明治 12年(1879)11月19日刊有草间时福的《东洋连衡论》。文章指陈西洋事情,解说亚洲道理: 读西洋书,见其中所论多是欧洲共同利益,共同荣誉,极为强调欧洲的整体性。欧洲平时秦 楚互斗,吴越相争,一旦危险,即团结一致,齐向外敌。“故欧洲列国相争,犹兄弟睨于墙 ” ,而亲如兄弟是欧洲文化的主题。欧洲从来是一个整体,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欧 洲。他说,反观亚洲人,知有本国而不知有亚洲,“知利害之一部,而不知利害之全部,知 直接之利害而不知间接之利害” ,与本国利害相关则竭力相争,而于亚洲全体利害荣辱,茫然无心。他觉得如此下去将使 亚洲各国或互不相关,或互视若敌国。长期以往,亚洲邻国将因内部的崩溃,进一步招致欧 洲的鄙视与侵略。自然,亚洲落于英美之手,唇亡齿寒,日本也将遭遇不幸。他又联系日本 国内情况说明亚洲联合的意义:就日本一国而言,虽已跻入世界强国之列,但以目下情况 而论,依然无法胜过欧洲。欧洲有团结之力,亚洲为分散之力,以分散之力击团结之力,其 实情如“挟泰山而过北海”。他追问,“难道日本将永远没有超越欧洲之时了吗?”他自答 :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学习欧洲,结亚洲之“连衡”,“以亚洲之力而超越、驾御欧洲”。 
      日本早期亚洲主义的亚洲同盟论,并不是空泛之论。所谓同盟者,所指对象是谁?最主要的 对象是谁?这是研究亚洲同盟论时所必须弄清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日本亚洲主义者当年最 关心和讨论最多的问题。中国是亚洲的大国,历史上是亚洲尤其是东亚的文化中心,在政治 与经济中发挥过极重要的作用。时至近代,中国国势日衰,然而日本当政者与思想界知道得 很清楚,在谋求抗御西方之际,与中国关系的处置,依然直接关系日本的根本利益与国运走 势。由此,日本早期亚洲主义“同盟论”思想主旨离不开对中国的态度。从本质上说,亚洲 同盟论即指日本与中国、朝鲜的战略联盟论,而最关键的是“中日提携论”。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学盛行,使日本学术界出现一股轻视“汉学”,视中国无足轻重的风 气。与中国结盟何以值得?这直接影响到亚洲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在社会上的影响。为此,一 部分持亚洲主义观点的人士有“支那不可轻”论,论述与中国结盟具有重要的实际战略意义 。
      明治8年(1875)11月28日《东京日日新闻》登载《支那不可轻》一文,批评日本舆论界轻视 中国。文章记载一件事,即发表文章的该月,有中国兵舰“扬武”号驶入日本港口,舰上配 备一应效仿西方,比较先进,文章据此议论:日本民众观点跟着上层人士导向走,上层轻视 中国,民众也同样轻视中国。对于“轻视中国之倾向应匡正,轻视中国之弊害当扫除”,中 国之将来尚不测,继续对中国采取轻视态度,将会因此获祸。既然如此,就目前情况论,应 转“轻视中国”为“日清协和”。
      明治11(1878)年1月12日《邮电报知新闻》也有持论相同的文章:《不可轻视清国论》。署 名为杉山繁。他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以本国为自负,本出于爱国之情,也足可贵。但是 不做远谋 之计,单纯轻视中华帝国,将成日本失败之因。”现在谁都在轻视中国,是因为中国贫弱, 体格心性“优柔惰弱”,于“欧人面前”尽其屈辱。但中国经济似为弱小,而幅员辽阔,即 使遇到灾荒,一地有歉,异地有丰。有远见的日本人应当知道,日本目前虽具开化之美,而 国库实有空虚之虞。他猜测,中国引进西洋器物方面虽不及日本,但难保国内储存实力,藏 而不显。他感叹对中国的综合实力还摸不到底,日本万不可轻举妄动 。这篇文章没有明显提出中日连携理论,但为“连携 ”论造了舆论。当时日本朝野的心理,是要摸到中国的真实经济与军事底牌,强则避之,弱 则击之,强弱不明则暂时“连携”。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亚洲主义的类型,则是一种实用型战 略论的“亚洲主义”。
      上述两篇时论,似乎有意在向人们昭示一个道理:在19世纪,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是“结谊 ”、“提携”还是断绝,或干脆代之以赤裸裸的侵略,明确的价值观是看与之“提携”的国 家有无经济实力。有实力则有携手可能,否则反之。事实正是:外交是现实的,现实是严 酷的。一切有效的,与我有利的外交皆是实力的外交,是现实的外交。随着时间推移,甲午 战争后,日本的态度大变,大陆政策完全走到了前台。
      当然,日本早期亚洲主义的中日提携论的提出,还不能说仅在于对中国实力的推断。与西敌 抗争,争取盟友毕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前述《东亚的气运》一文的作者所言:在亚洲中 只有日本超然出众,达于富境。但眼看亚洲各国“愚昧不开”,受欧洲列强之无端侮慢凌辱 ,“此于畅达日本之国权,抑制西洋之跋扈,到底不利。”为此,他主张“亲善中国”,不 当对中国取轻蔑态度,而应结亲密之交际,联为同盟,共图亚洲振兴的大计划。文章还说, 现在西洋侵略中国,中国“屈辱态度为日本 所耻”。但值此景况,日本总要为亚洲的前途着想,想到亚洲联盟计划的重要,并切实地去 加以实行。如果中国因蒙羞辱而有所振作,与中国合力合战,共破欧洲的压制,共同振兴亚 洲也属可能。
      如何结成亚洲同盟?应该拿出什么办法来。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思想者们,纷陈己见。
      胜海舟首先提出“亚洲觉醒论”。他目睹亚洲当时的思想情况,以为实行亚洲联合有待认识 的提高。目下亚洲各国执政者,还不明白联亚抗敌的重要性,宜由日本派船队,设使节,前 往各国进行游说,以促亚洲的觉醒。他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与朝鲜,懂 得“盛大”海军,即扩大海军力量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再一同“切磋学术”、“合纵连 衡”,最终使亚洲得以逃脱西方的“蹂躏”[注解:〔日〕松浦玲:《明治的海舟与 亚细亚》,102页。]。
      《东洋之气运》的作者则说:要结亚洲同盟,日本所当采的计划是:第一,养成实力。第二 ,实行连衡计划[注解:参见〔日〕明治17年4月13日《朝野新闻》。。在这方面 提出具体且详细的方案者要数著名思想家杉田鹑山。他开出一剂自以为可疗救亚洲沉疾的药 方,即所谓“兴亚策”。他追随板垣退助,是一个自由民权主义者。他1880年于《经世新论 》中有一章为《东洋恢复论》,提出自己的亚洲论。他不无忧虑地感叹:“东洋之羞辱日甚 一日。黄色人种将被白色人种吞灭。”此后他又在1883年写有《兴亚策》。指出亚洲奋发振 作由弱转强是亚洲的生路,也是日本的生路。鼓动日本与亚洲结成联盟,努力“兴亚”,转 变亚洲的“大势 ”。他觉得日本与亚洲都需要一个大改革,大改良,“若要进行一个大改良,势必要转变亚 细亚的大势”,“亚细亚的大势转变,日本之改良成也。”他将自己的这个观点称为“亚细 亚第一主义”。所谓“第一”,看来就是“前提”的意思,亚洲的振兴与“大势转变”是日 本成功的先决条件。日本的独立与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联盟势在必行。
      杉田鹑山在《兴亚策》中又具体提出实现亚洲联合主义理想的诸点方案:即在亚洲实现自由 政体 ;实行亚洲教育改革;施行兵制改革;促进产业开发,鼓励亚洲互相通商;结束亚洲的“割 据”状态;实行亚洲“联合”。杉田鹑山还认为东洋之所以受西方的压迫是因为亚洲没有基 本民权:“回顾我亚细亚专制之制度,人皆习以为常,人民卑屈,数百年沉沦于迷梦。”由 此缘故“版图日益缩小,国权年年丧失。且全亚洲诸国因输出入不均,内地之膏血,尽入碧 眼紫髯人手。”因此,“吾辈同志……当也基于天地之公道,将自由之檄文飞扬于亚洲。”
      [注解:转引自〔日〕杂贺博爱著《杉田鹑山翁》,翁杉会,1928年,546页。]
      由上可见,杉田鹑山为建立亚洲联盟提出别具见解的课题:要将亚洲联合由空想变为现实, 需要建立一个经济、政治与文化上“同质”的亚洲。经济的强弱悬殊、“文明开化”的进步 与迟滞、政治制度优劣的不相同一,是阻碍亚洲联合的内部原因。他主张亚洲弱国当在经济 、政治与文化诸方面追求进步,于世界之东方出现一个文明亚洲,如此亚洲真正联合也为期 不远。他又主张: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走在了前面,当与亚洲携手并进,为亚洲新文明的到 来尽己力量。可惜是杉田鹑山的理想愿望,在此后的岁月里并没有被日本的统 治者所采纳实践。杉田鹑山的
      “兴亚论”甚而被用为对东亚施行侵略政策的理论借口,终被异变为“侵亚论”。
      除上述以外,还有樽井藤吉提出亚洲合邦论。他在明治24(1891)年写有《大东合邦论》。他 也 曾建立一个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东洋社会党”,受到政府的压制。他的“合邦”理论 与以后军国主义所鼓吹的“合邦论”有所不同,主张“和平的”与“无私公平”的合邦,以 恢复“东洋的势力”,主要论说日本与朝鲜的联合。此与当时准备侵略中朝的日本政府站在 不同的立场之上,实质是提倡亚洲和平的联合,是早期亚洲主义“东亚联盟论”的又一种表 达方式[注解:参见〔日〕《日本历史·近代4》,岩波书店,1962年,128页。]。
      前文已将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思潮作了概述,并对其中的部分观点作了肯定性记叙,那么这个 思潮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如何对其作公允评价?笔者认为,早期亚洲主义中的“亚洲责任论 ”等思想使亚洲主义不可避免地染有大国主义、“东亚盟主”的思想。
      草间时福在《东洋连衡论》中说,亚洲可主持连衡之大业的,“除了日本难道还有其他的国 家吗?”他主张实现连衡计划,要有自信,有方法:譬如印度为英国势力范围,日本“可先 派书生赴印度,审其政体风俗,学其语言文章,或利用杂志、报纸或演说等诸方式,宣传印 度人当求独立之精神。唤醒其公共之义务心,促其求独立之幸福。印度一旦独立,英于印度 失 其支配之力。其结果,日本将可“维持欧亚大陆之权衡,欧洲将无法再对亚洲做蚕食之态, 日本将由此而稳操东亚盟主之牛耳。”[注解:参见〔日〕明治12年11月19日《邮电 报知新闻》。]想做“东亚盟主”的思想在此暴露无遗。。
      《兴亚策》作者杉田在其论著中流露出明显的日本优越思想,倡言日本在亚洲有输出先进 文明以启后进的责任,提出所谓文明输出论。此思想发展的结果引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文化 理论。他游历中国后“痛感”中国人“毫无忧国忧民之心,也无利国益民之心”,说有“ 对清国人进行教育的必要”。为了施行文明输出计划,他曾与植木枝盛、中江兆民在上海开 办东洋学馆。
      显然,对于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我们主要应该肯定其团结亚洲以抗西洋的“亚洲同盟思想” 。其“中日提携”论出于当时侵亚论形成之际,独标一帜,诚属难能可贵,应在亚洲近代思 想史上占有适当历史地位。然对其亚洲责任论与亚洲盟主论等思想,则应予批判[注解:这种思想在日本产生负面的影响甚大,如甲午战争之后,伊藤博文曾经说过:“这次战 争(指中日甲午战争——笔者)使日本收得海外领土,为守备此领土应继续扩军,且要 乘此连续胜利之良机,争为东亚盟主,以发展已得战果……历来的军备皆以维持日本主权 线为其根本。今当扩大战果,以争为东亚盟主,开拓日本利益线,最终霸取东洋为计。”( 参见《日本历史·近代4》,124页)。其“东亚盟主”“霸取东洋”的思想,当与早期亚洲 论者的“东亚盟主”思想有很大联系。]。

    推荐访问:世纪之交 亚洲 日本 主义 世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