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孙中山以“主义”立党学说

    时间:2021-06-29 08:01: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孙中山非常重视主义在政党中的作用,他认为主义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信仰可以使得天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共同致力,而这种主义又可以聚天下英才建立一个党。主义立足于党只是第一步,在立足于党之后,主义还要立足于民,使得百姓支持这种主义,达到使党立于民之中,并最终实现以党治国即以党的主义治国,以期最终完全实现主义。而在这所有过程中,主义必须贯穿始终,以主义立党,以党实现主义。
      关键词:孙中山;“主义”立党;政党建设
      中图分类号: D0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4000106
      孙中山在如何救国问题上,他曾寄希望于清朝权贵,试图以和平之法来挽救中国,他于1894年起草《上李鸿章书》,希望通过李鸿章实现改革,然终未实现,他只能“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此后,他便逐步由和平改良转向革命,由此产生了民国这段复杂而又充满传奇的历史画卷。翻阅民国这段历史,会发现孙中山先生颇有孔子当年的“风范”,到处奔走,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刻,仍在为南北统一、民主共和而努力。他从未曾拥有过他的时代,也未曾在他的时代大放光彩,然而他却盖过了同时代所有人,至今为人称颂。笔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莫过于他潜心研究各国政治,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以图救国,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政治理念,而正是他的这一套理念,逐步把中国推向了近代政治文明。孙中山构建了近代民主政治体系,但是能明白的人很少,大多数的人甚至不少革命党人也并不能懂得民主共和是什么意思。就民而言,大多数民依旧认为自己是“天朝”的遗民;就很多贵族士绅而言,依旧是做皇帝的思想;就大多数革命党人而言,能够接受的也仅仅是“排满”,重新恢复汉人的统治。故而,推翻清王朝之后,形成了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根源就是人们的思想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因而孙中山意识到,唯有使人们真正明白主义,懂得主义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革命党,也才能真正建成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政党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建立这个国家的重任,而贯穿政党始终的即是主义。孙中山非常注重主义的作用,他曾说,“求天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2]236,“我们造一个党是因为要把我们的主义和目的贯彻到底”[3]117;他还说,“所谓以党治国,并不是要党员都当官,然后中国才可以治;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可以治”[3]124。从以上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主义汇聚仁人志士来建立一个政党,但又不仅仅止于此,主义还要立于民,以此巩固党,以求得民众的认可和赞同;进而达到使主义立于国,取得国之齐心协力,民之信任,由是党才能放开手脚建设国家,以使中国重新立于世界之林。当然孙中山只讲述了通过主义建立政党,以及如何通过政党实现“三民主义”,但他并未提到政党最后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但是按照孙中山的构想,笔者认为必然会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即以主义立党,进而巩固党、兴盛党,并最终以党实现主义,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对主义科学性的考查
      按照新觉先生的观点,任何一种思想要在历史上占有地位,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关于过去的解释;第二:对于现在的批评;第三:对于将来的理想”[4]15,以此形成有机系统。他还认为,要议论一种思想,除了要考查思想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客观地全面地评判一种思想,否则就是无稽之谈;此外,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一种思想是否科学,还必须看它是否符合自然、历史规律。
      (一)“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世界近代史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进而推动了民权发展的历史,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得不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这客观上推动了民主的进程。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历史发展到人与人相斗争的民权阶段。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也相应地建立了现代的民主制度,民权逐步成为世界潮流;然而,西欧等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拥有推动民权发展的历史功绩,但是他们也有很多历史污点。资产阶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力,却是以牺牲无产阶级为代价,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带来的不是共同富裕,而是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就使民生问题成为了当时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显著的问题;此外,资本主义的扩张,也使得东方国家逐步从属于西方国家,西方列强到处掠夺殖民地,奴役他国人民,因而弱国反抗强国争取民族独立、摆脱他国奴役也相应地成为了世界性话题。由此可以看出,“三民主义”的提出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并且,民族独立、人民富裕、人民拥有权力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应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
      (二)应中国现实的需求
      孙中山分析中国的现状,认为中国的民族危机来自三重力的压迫,这三种力分别是自然力、政治力和经济力。他说:“此后中国民族如果单受天然力的淘汰,还可以支持一百年,如果兼受了政治力和经济力的压迫,就很难渡过十年,故在这十年之内,就是民族的生死关头。”[2]17基于此,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图摆脱这三种力的压迫。
      1.民族主义是在中国处于晚清统治时期,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奴役时期提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继地割让和租借大片土地,各国争相占领,使得中国处于名义上是各国“共管”,实际上是各国共同奴役的状态。面对外患,清政府不图自强攘外,反而在内争权夺利,镇压本国人民。中国人民不仅要承担来自晚清政府的赋税压力,还要承担各国赔款转嫁下来的赋税压力,任何有识之士,都绝对不能容忍国家衰落至此。因此,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晚清统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生主义针对当时中国百姓面临晚清政府和各国列强双重剥削而提出

    推荐访问:学说 立党 主义 孙中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