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从文言到白话

    时间:2021-06-28 16:01: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3c言的长期流行,不仅与古代文学和思想演变密切相连,更重要的是受科举考试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时文危机是人才、教育与政治危机的聚焦点与集中反映,其根源主要来自八股考试的自身缺陷、西方军事侵略和语言文化的冲击、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三个方面。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是从文言转向白话的关键所在。失去科举选士制度保障的文言文,其实用价值、学术地位和教育影响迅速下降,由此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语汉字改革運动。
      关键词:文言;白话;科举革废;汉语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033-08
      收稿日期:2012-10-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BAAl00015)
      作者简介:张亚群,男,安徽庐江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大规模考试活动与语言、文学流变密切相关。科举考试以汉字为媒介,通过特定的题型、文体和文化标准,深刻影响着汉语的学习与運用。文言与白话是汉语两种不同的书面语。历史上,受科举考试驱动,文言一直通用到近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白话直接与口语相联系,起源虽早,但在科举时代并无正统地位。清末民初,从文言转向白话,成为古典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水岭,科举变革实为其枢纽。本文从考试文化功能的视角,解析科举与文言的互动关系,揭示清末科举革废对汉语文化转型的深刻影响。
      一、文言长期流行的科举动因与作用
      文言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词汇丰富、表述精练的特点,是古典文学所使用的主要语言。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通称“古文”。自唐宋“八大家”倡导古文運动,明清时期,代有传人,至“桐城派”,将古文流派推向极致。不同时期,文言体裁风格虽有差异,但作为主流文体却是一脉相承的。文言的长期流行,不仅与古代文学和思想演变密切相连,更重要的是受科举考试推动。
      近代白话文運动的倡导者胡适认为,汉武帝时代,古文“已成了一种死文字了”。为了真正实现“书同文”,汉武帝设太学,以儒经作为入仕标准,用“文言”作为全国交通的媒介。他指出:“这个方法——后来时时加上修改,总名叫做科举——真是保存古文的绝妙方法。皇帝只消下一个命令,定一种科举的标准,四方的人自然会开学堂,自然会把子弟送去读古书,做科举的文章”;“汉武帝到现在,足足的二千年,古体文的势力也就足足的保存了二千年。”在这里,胡适不仅点明了科举之于推广文言的巨大功用,而且将科举上限溯至汉代察举制。
      在中古文学史上,古文的地位与影响,随选士制度变迁而消长。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式微,古文消沉而骈俪文盛行。即使在隋唐创立科举制之初,也深受南朝文化影响,科举考试崇尚艳丽的骈体文。及至中唐,在科举改革和科场“通榜”之风的影响下,古文運动开始兴起。
      贞元(785-805)、元和(806-820)年间,一些重要的古文家如韩愈、李观、欧阳詹、崔群、王涯、柳宗元、皇甫浞等,经由进士科举相继登上政坛与文坛。这些古文家,“在应进士举时,往往以古文行卷,以增加及第的希望,自然达到了推进古文发展的目的”;“一旦登第为官,以显要之位,在接纳后进之士行卷时,大力倡导古文,阐明自己的主张,无疑使古文形成规模。”正是因为这一进士群体的推波助澜,使中唐古文蔚然成风。
      北宋初期,承唐末五代流风之弊,科场“竞为浮夸靡曼之文”,“文选学”发达。陆游追述:“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南宋开始崇尚苏轼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犹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百余年间,文坛风气之转变,端赖科举考试变革,其中选士标准改革影响最大。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科举新政,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新政改革虽然失败,但范氏所倡导的新古文運动却开启了文坛新风。科举考试逐渐从崇尚诗赋转向注重策论。嘉祐二年(1057),古文大家欧阳修权知贡举,“大胆革除文弊,以新的散文文体标准取士,使文风得以彻底改变,标志了古文運动的胜利。”明人所称的“唐宋八大家”中,宋代有其六,除了苏洵,其余均出身进士。王安石与苏轼政见相左,但同样崇尚古文。
      在科举考试推动下,南宋学者开始选编唐宋古文家文集,评点作文技巧,作为举子应试指南。最早有吕祖谦编《古文关键》,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张耒之文60余篇。其后,谢枋得编《文章轨范》,选录汉晋唐宋古文家之文69篇。其中韩愈31篇,苏轼12篇,柳宗元、欧阳修各5篇,苏洵4篇,五人作品共计57篇,占所选文集的82.6%。这些反映了唐宋古文在科场中的广泛影响。
      科举既是经学考试亦是文学考试。随着考试程序化、客观化的发展,其“文言化”色彩愈浓,明清八股文尤其如此。美国研究科举文化史的著名学者艾尔曼指出:“科举考试在语法、修辞、练字等方面体现出的格律要求,把经学变成了一场文学比试。”明清时期,由科举进身者所组成的文化特权群体,在经典解释上具有三个特点:“(1)使用统一的文言;(2)牢记同样的经典教义;并(3)運用同一种文体,即八股文。”自明初起,“庙堂之上、官吏之间的主流价值、想法、问题和论辩都须通过一种洗练的文言来表达。这种文言的发音,是以中国北方京畿地区通行的官话为基础。”科举选士所维系的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价值取向,迫使士子弱冠即学文言,诵读儒经。“正如15到16世纪的欧洲精英在中等教育阶段必须完成从使用方言到使用古典拉丁文的转变,明清两代的多数汉、满、蒙人必须先官话、文言而后母语,以获得通往更高等级的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通行证。”这种教育状况,进一步扩大了文言传播的范围。

    推荐访问:文言 白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