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以城市发展为依托全面拓展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1-06-23 20:02: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的宏伟战略中,教育系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上海教育如何支撑上海城市发展”,“上海教育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给教育系统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和挑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高校和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备受重视。高校以城市为依托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学校内涵,促进教育体制的开拓创新,对于学校自身和城市发展来说,均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城市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 ),女,湖南衡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秘书(正科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 20043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94-02
      
       高等院校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目前上海市的高等教育呈现“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的良好局面,教育的主题正向着“突破、创新、跨越”发展。2004年,上海市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抓手,突出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积极打破“围墙”,构建起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城市国民教育、现代城市终身教育、高校知识创新等三大教育体系,全面向社会化教育的方向迈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但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本要求。高校与城市在经济领域实现互动、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精神文化创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城市或者一座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城市像一座大熔炉,同时又是一个大的实验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追求冲击着人们思想的关键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比以往承载着更多的重任。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敢于探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精神文明特色,为高校和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
      
      一、培植大学精神,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面对如潮涌来的市场化的巨大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慢慢磨合的大学,开始进一步释放视野和空间,融合城市精神,探索21世纪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培植教育发展的人文内涵。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文化底蕴、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涵盖面广,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德育本位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铸造社会中坚力量的重任,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导向性、示范性和超前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而德育本位建设,则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和理念。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评价标准,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美德教育能否适应形势,推陈出新,是高校德育本位建设成败的关键。
       1.对高校而言,德育教育是一种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必须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利的环境,这是一种既结合社会,又超越社会世俗的文化环境,有着更高的层次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打破围墙,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契合点,不能脱离社会,成为纯粹的象牙塔。但是,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只有与社会生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文思考,有利于从社会中寻求对比和参照,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理想、信仰、科学。
       学校承担着培养环境设计师的责任,不仅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制度,同时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身体力行,给大学生予以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指导,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营造一种追求真理、追求信念的环境。
       2.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者的态度和理念。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科技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重重困难,理论的发展完善和现实的收效甚微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新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旧的道德观念间的冲突使许多教育工作者陷入困顿。
       首先是关于道德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行政色彩、规章色彩,缺少了人性化和理性化的内涵,把“家长式”的教育理念不自觉地带入现代的素质教育中,从而造成了矛盾。道德教育必须摒弃工具化、规章化和政治化,运用更利于接受、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其次是运用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方法、载体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很大,现实中,陈旧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社会和大学生心理的认识,对症下药,引导受教育者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3.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要强化责任意识。要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到自发、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实施。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的建构,固然少不了宣传和教育,但是,宣传和教育只有建立在自觉的责任意识之上,才能避免成为短暂的运动。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教育,知道“学会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为重要。
      (二)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明最广泛的承载者,大学精神文明层次的高低与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对于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人类学角度看,教学的本质在于传递人类的生存艺术。人类生存艺术追求的是既好又轻盈的生存状态,即哲学上所说的自由,这给开展素质教育以启示。
       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进入高校前,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学,他们在掌握了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学具有能力拓展的文化环境,只要加强正确引导,就能实现学生能力上的飞跃。如加强班团建设,扩大社团活动领域,开展多种类型的知识讲座,等等;二是人的情感性。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伴随着爱心、关心和荣辱心展开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现实限制,许多同学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放低姿态,以更利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引导他们用“自我修正”的心态逐步完善自己;三是人的发展性。人的发展是个性化过程,班级整体教学往往会重共性而轻个性,在同等条件下造成学生享受教学资源不平等的情形。虽然学界一直呼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但多数教师仍以成绩论优劣,再加上教育评价体系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发展个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相对滞后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对教师来说,提高文化底蕴,增强个人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师应成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文化功底的学者,不仅要通晓各种文化历史名著,还要了解哲学、人文、艺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创新观念和富存魄力的独特人格。

    推荐访问:精神文明建设 依托 拓展 高校 城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