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关于创建文明小城镇若干问题的分析

    时间:2021-06-23 20:02: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对于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当前各地文明创建形势呈现出创建动力日渐增大、创建趋势日益鲜明、创建策略日臻科学的发展态势,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文明小城镇;创建;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5)05-0144-03
      一、文明小城镇创建动力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增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则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不断增大。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近4亿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不足1.5亿公顷的耕地上。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隐性跃变为显性,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幅度更快,截至目前全国耕地总面积已降至1.2亿公顷,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与之相伴,农村剩余劳动力则快速增加。此外,近年,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和农业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又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推了出来。
      
      (二)城镇差别的拉动力增强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所谓“剪刀差”对城镇居民进行价格补贴,收益的是城镇居民,而负担的是国家财政,真正做出贡献的是农民;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据测算,目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在3:1左右;三是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别,农村生活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节奏慢等特点,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层次较高,往往走在农村的前面。总之,城镇居民相对于农民在就业、收入、生活、保障等诸方面的优越性,对农民产生着不可抗拒的拉力。只要城市和农村二元经济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而极为缓慢,改革开放后影响流动的因素逐渐消失,尤其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差别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
      
      (三)乡镇工业在小城镇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无工不富”、“村村办企业”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共识,乡镇企业与家庭联产承包以及村民自治,一起被称誉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三个最伟大的创造。农村土地承包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乡村社会的大发展则要靠乡镇工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乡镇企业持续平稳增长,企业产权主体向多元化转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经过市场洗礼的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增强,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对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作用不断加强,众多乡镇企业已构成小城镇和集镇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乡镇企业带动了小城镇二、三产业,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门路,扩大了城镇消费,促进了城镇文教、卫生、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增加了资金积累,乡镇工业在小城镇中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此外,农民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的普遍提高也成为文明小城镇创建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文明小城镇创建趋势分析
      
      (一)把握文明趋势,为文明创建提供人文环境保证
      发展小城镇打破了城乡隔绝的格局,农民职业发生转换,地域实现转移,农村社会变迁,产业结构改变,从而使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既不完全等同于原有的农村,也有别于现代化的城市,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发展小城镇,引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交往范围及频率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小城镇文明建设明显有别于农村和城市;二是小城镇发展吸收了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力地撞击着乡村原有的文化氛围和农民认知结构、观念知识体系,使精神文明在诸多方面的建设面临新课题;三是小城镇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乡村与城镇以及农民与城市居民间的频繁交往与广泛交融,在此环境下的农民精神需求会更迫切,社会追求会更多样,目标志向会更远大,使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改善和提高面临新任务;四是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引发农村社会约束机制和方式的重大改变,血缘、地缘关系,乡村民风民俗趋于弱化,市场原则充实其中,制度和法律因素成为维系交往秩序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五是发展小城镇是推动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重要“催化剂”,其建设和繁荣会进一步促进和影响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体制的完善,产生新的文明热点,涌现新的文化群体,培植新的文化种类,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机遇,注入新活力,带来新优势等。在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准确把握文明趋势,利用居住人口中复杂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文明趋势,为文明创建提供人文环境保证。
      
      (二)重视自然因素,为创建提供地域优势
      城镇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必须在遵从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建设城镇,生存发展。人类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界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但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适应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生息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纠正在“人定胜天”影响下认为发展小城镇就是有人占据或开垦土地建设城镇,而很少考虑开发建设的真正意义,甚至忽略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趋利避害本能,忽略人与自然界的和平相处、和谐统一的错误观念。在推动小城镇发展中,应重视自然因素,顺应自然,实施移民开发,向小城镇搬迁聚集。把撤离后的荒地还给大自然,让野生动物自然繁衍生息,并给予适当保护。
      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长期形成的集市贸易也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突出优势。一般来说,各个小城镇在长期的发展中都有自己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较独特的人文景观,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对于确立小城镇形象,扩大对外影响,赢得世人的关注,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历史上的小城镇不少是由露天集市演化而来的,从而形成商业贸易小城镇。因此,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结构和经济优势,对人口、交通、能源、通讯、第三产业及其发展和需求进行论证,对企业、市场、原材料作考察分析,对各种经济要素尽可能作出科学预测,使小城镇在商品生产、流通集散、产业结构、劳动就业和科技推广等方面发挥地域优势,起到带动作用。
      
      (三)迎合创新潮流,为创建注入新动力

    推荐访问:若干问题 小城镇 创建文明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