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道德教育的伦理觉醒

    时间:2021-06-20 08:01: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人的道德品质的诞生需要经历借助伦理而实现道德的过程,伦理安全是道德的产生性条件,也是其保障性条件。道德教育要在伦理世界中借助于文化底色与文化手段方能得以实现。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根本病灶在于由教育伦理世界的虚假、文化要素的德育剥离以及伦理交往与伦理关怀的事实性冷漠等所致使的教育世界的伦理不安。匡正教育世界的伦理安全、伦理觉醒与伦理实践的真实内嵌,是中小学德育困境突围的应然努力。
      关 键 词
      伦理;道德;伦理安全;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生成与确证的过程是价值启蒙—参悟认同—实践验证—内化为性等多环节循环往复、驳杂交织的过程。然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伦理规范、伦理觉醒、伦理实践、伦理检阅等伦理范式的介入与规导,一言以蔽之,道德品质因伦理而生且在伦理中获得督导与安顿。因此,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道德世界中道德的执着和道德的诉求,也应该是伦理世界中伦理的教化与伦理实体性的眷顾。搁置伦理关怀而唯纠结于道德的道德教育是漠视道德诞生之价值源泉的“事功性”遮蔽——没有伦理觉醒、伦理格局作为底色的道德教育,其理想教育效果的达成是难以想象的。
      一、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一)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伦理与道德的并提性习惯往往使人对其差异搁置不计,致使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往往采取模糊化处理。伦理主要指向“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秩序、制度等”,道德主要指向“内在的心理形式、自由意志等”[1]。也就是说,伦理侧重于关系以及关系间约定的规范,道德侧重于个性品质以及由此衍生的人性能力。那么,究竟何谓“伦理”、何谓“道德”呢?伦理之“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先在”于个体的客观人际预设,人生而在“伦”之中莫之能外。伦理之“理”可以笼统谓之天理、真理,是社会根据其价值理解与人际需要而后天创设的精神风貌和文明范式。道德之“道”是中国哲学“最崇高的概念”(金岳霖先生语),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辩证交错,在这里姑且解为“道即理也。以人所共由而言,则谓之道”[2]“顺理而不失之谓道”[3]。道德之“德”即“得道”之得,它是“道”的居所或托载,是“道”充盈后的精神气质。显然,伦理与道德既内在勾连,又各有侧重,在学术上厘清其“分野”有利于在德育研究中敞亮其相互成就的价值脉络。
      (二)伦理与道德的融合
      将伦理与道德之间界限分明的廓清言明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糅合性。“由伦理而道德”是中国儒家文化提倡的精神哲学体系,其本意在于指出,道德是借助于伦理的路径而产生的。“中国精神史,演绎的就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4]人是在伦理意识与伦理行动中产生道德的觉悟与品性:个体在其“伦”守其“理”、安其“伦”尽其“分”则意味着获得了伦理文明范式的文化启蒙,从而逐步赋魅了人性、挣脱了野蛮,俗化其“生”、圣化其“命”,并诞生了道德人格。譬如师生一伦,为师者爱,为生者尊,则师有爱生之德,生有敬师之德。黑格尔也说:“德性,毋宁说是一种伦理的造诣。”[5]因此,由礼及仁、居仁由义,只有伦理上的融洽(“义”的涤荡),才能有道德上的内生(“仁”的化育),每个个体都是在伦理世界观与伦理实践中砥砺省思、成己成物,从而获得道德的顿悟与精神人格的挺拔。
      (三)“伦理安全”方能保障“道德安全”
      显然,伦理不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人文基石,更是使命性地存在——伦理具有诞生人的道德的天然使命。伦理安全不仅是道德生成且近乎文明的产生性条件,也是其保障性条件。“伦理安全主要是指生命存在的周遭世界是伦理凝聚且‘安伦尽分’的文化实体。”[6]伦理安全在这里指向周遭世界的伦理性创设、人“内视域”与“外视域”间的伦理确证、人际间的伦理交往、普遍性伦理规范普照四个维度,只要有任一维度不安全,则视为伦理不安全,其道德化育就会遭致不完整性乃至异化的风险。因此,道德品质建构与社会性道德体系建构,应该重视伦理安全体系的建设与捍卫。
      二、道德教育要在伦理世界中发挥实效
      (一)教育世界理应是伦理世界
      教育世界必须回归伦理世界的本质属性并自觉担负起伦理使命。因为,教育故事的言说与展开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不是人与物之间的事情,课程、教学、知识、分数、升学等都是服务于人“完整生命”崛起的客观手段,“做成一个人”(鲁洁先生语)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世界应该从人出发说明人、给人以“人”的礼遇、以“立人”为使命,质言之,这种使命就是伦理使命。无疑,道德教育的终极抱负在于生成人的优良德性并使人在如此德性支配下化为外显的文明行为。然而,道德教育绝非靠昏昏之宣扬而生昭昭之明德那么简单,人性的“狡黠”往往让“朝闻道,夕死可矣”成为遥不可及的“圣德”。道德教育必须行走在伦理世界里才能获得可靠性效果生成。所以,教育、道德教育的展开过程是伦理实践过程,教育、道德教育事业是一项伦理事业。
      (二)教育之伦理世界是以文化为底色与实体的世界
      文化是教育伦理世界的根本底色,教育伦理世界必须是文化自信、文化内嵌、文化引领与文化陶冶的世界。伦理是文化在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中的存在形式与理解方式,文化将其存在的旨归“托付于”伦理并借助于伦理之规范性化育与礼仪性陶冶等实现其“文以化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体抱负。道德教育不仅肩负文化使命而且要通过文化实现其化育人性的使命转换——道德教育要在教育之伦理世界的酿制中,将文化作为核心载体与手段,起于文化之价值解释,达至文化之德性润泽。总之,道德教育必须要在教育之伦理世界中完成其存在的解释性与成就性,教育之伦理世界应该是以文化为底色与实体的世界。偏离了教育之伦理文化世界,道德教育必然再次陷入舍本逐末的窠臼。
      (三)教育之伦理世界是人际间相互承认的伦理交往世界
      教育伦理世界中“先在”的“伦”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两伦,教育世界的伦理安全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伦理安全。教育世界中伦理安全建构与保障从而实现人德性诞生的重要途径在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承认。“人际承认”在教育世界中肩负着教育正义的价值,也同时蕴涵着德性生成的价值优势。[7]教育伦理世界中的人际承认是彼此之间的倫理承认。“‘伦理承认’的底线是:不为所有伦理共同体所抛弃,或者说不在伦理上‘出局’,沦为所谓的‘伦理局外人’。”[8]人际间彼此承认不仅是教育伦理安全体系保障的条件,也是实现人际间伦理交往的条件。离开了发自内心的相互承认,就没有真正的基于伦理道德的人际交往。当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伦理冲突、校园暴力等事件频频出现,就是承认伦理交往怪异的真实写照。道德教育要在人际承认、伦理交往组成的伦理世界中,在师生之伦理关系中通过文化熏染、是非明辨、善恶有识、尊师爱生等,在生生之伦理关系中通过价值互认、对话包容、镜像互摄、同辈分享等,获得道德启迪认同与德性萌发互补。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觉醒 伦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