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彰显亲情,,,构建和谐

    时间:2021-06-16 20:03: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wtc/ywtc201304/ywtc20130418-1-l.jpg
      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也应该关注于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亲情”是所有道德的发源,是构建美丽家庭、社会的要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试图摆脱父母,易产生亲情冲突,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初中阶段必须给学生传递正确亲情价值观。语文教学应科学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充分挖掘亲情题材,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科学的、批判式的构建完美人格。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教科书亲情题材选文的特点,发现存在问题并从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角度提出对应的改进建议。
      一、选文概要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共选择了14篇关于亲情题材的作品,选文数量及分布如下表所示:
      这些亲情题材作品的体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散文、小说、诗歌、书信等等。其中散文和小说具有情感性强和背景容纳性广的特点,选择的作品相对较多多。叙述的角度分为三种:
      一是以成年“我”的口吻表达对亲人的追忆,在行文中将“我”对亲人的思念、感激、崇拜和怀念尽情地流露;
      二是选择儿童的视角对亲人进行观察和描述,呈现出真实的家庭生活,有冲突、有矛盾、有幸福;
      三是选择成人的视角观察孩子,大多以书信体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就选择了两篇应用文书信体的作品,以父亲的身份给儿女写信,作品中流露着谆谆教诲,和父亲对儿女的拳拳之心。
      从苏教版教材14篇亲情题材作品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描述的事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其中描写“长辈—晚辈”亲情关系的文章篇数在所有亲情选材中最多,多达13篇,还有1篇亲情选材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描写兄弟关系。
      在描述“长辈—晚辈”亲情关系的文章中,又有10篇是描写父母双亲的,一篇篇作品将父亲和母亲的亲人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对任何一个人而言,父母都是人生师长,都有着威严的一面:这些作品中的父亲大多是严格勤苦,不擅于表达爱意的人物形象;母亲大多为温柔可亲、坚韧勤劳的人物形象。
      从上述的选文数量和分布及涉及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教材中不缺乏亲情因素,如果细细品味也不乏佳作,不过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的,亲情题材的选文数量及分布中庸无序,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单一化,表现形式死板僵化,让人感觉到过于浓重的说教气息。为此,很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亲情因素建构建议
      第一,从学龄特点出发,注重选文的分布。
      从教科书亲情题材作品不同年级的篇数分布来看,没有从学生的学龄特点出发,缺乏对初中生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差异性的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年级,学生与父母最为亲密;初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与父母间的冲突最为严重。
      所以从七年级至九年级教材对于亲情题材作品的分布也应该是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九年级时,应根据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实际,适当地遴选一些处理家庭冲突的亲情题材课文,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正确处理与亲人之间存在的矛盾。
      第二,重视文本选择,构建美丽价值观。
      亲情题材作品的选择方向对亲情教育渗透起主导作用,放眼当前的社会,婚姻和家庭的不稳定甚至破裂现象不在少数,班级里难免也存在着单亲家庭的孩子,现实生活中这部分孩子感受到的亲情是残缺的。
      如果我们选材不注意,过份沉重的描述问题家庭的悲观情绪,势必给这部分学生带来心灵的痛苦。我们的教材应重视文本的选择,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美丽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亲情语文”选文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尽可能地选择能够饱满表达出美好亲情的篇目作为正面素材;缺憾的亲情也是不可回避的,但是应选择表现手法、行文风格等方面委婉含蓄一点的篇目。
      无论是亲情是美好或是缺憾,现实中亲情都是无法选择与回避的,亲情是每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文本的精心选择,让学生感受到亲情是美好的,要懂得“感恩”,不回避亲情也会有缺憾,有时也会收获伤痛,借助行文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伤痛。
      第三,尽量避免成人为中心的价值预设。
      环顾教材中选择的亲情题材作品,文中的“长辈们”几乎都是“道德模范”,在课文中预设了成人价值观,长辈对晚辈的含辛茹苦、无私奉献,或明或隐有着“为了成人”而教育儿童的心理倾向,殊不知传统文化中的成人价值观念不一定适合孩子们的学习心理,“以过去为定向”的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是有一定阻碍的。
      大家都说对子女的爱要有原则,同理,我们成人也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引导其有原则的敬爱长辈,当前初中生的亲情价值观已不再在是传统孝道观念中的盲从,他们更多的期待与父母公平、公正的相处,向往自由,希望有自己的隐私权等等,不过这些亲情价值观容易造成与父母或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而教材中对这种情形缺乏指导,有一些青少年对亲人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忍让,更有甚者对亲情表现为无知、不屑和冷漠。为此,笔者认为教科书的亲情价值取向必须顺应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
      此外,笔者还认为任何一种有传递价值的东西,一旦被打上教育的烙印,就会变得高不可攀,让学生望而生畏。当前的教科书在传授亲情价值观方面,教育、说教的痕迹过于明显,带有强迫性和权威性,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需要淡化教育的痕迹,注重教科书隐性价值的发挥。
      在语文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出移情效应,从而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储备,产生潜移默化的内化效力,以此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亲情题材作品可以选择客观地陈述一些家庭事件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感悟和自我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226300)

    推荐访问:彰显 构建和谐 亲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