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当前要重视农村社会关系领域发生的变化

    时间:2021-06-16 12:00: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在农村社会关系领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对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社会关系领域发生的变化
      
      (一)人情关系日益金钱化
      传统的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关系,并不是为了获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也不是某种权力,往往只是为了维持已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乡土场域中的农民来说,关系往往要比金钱更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市场化的浪潮已经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在城市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下,在社会分配领域某些不公现象的刺激下,当代农民在价值目标上变得越来越自我、物欲、功利,他们不再是以村落熟人社会为中心的“人情、礼俗”等作为行动规则,而是以现实利益,更直接的是以现金收入作为支配他们活动的准则。利益原则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不少农民“一切向钱看”,以工具性的观点来看待人际关系,把与有钱人交往或通过与有钱人交往赚钱当成了人际关系的主调,人情日益金钱化、物欲化,经济利益成了联络人情关系的重要纽带。应当说,功利交换是符合人性的本质的,但在一些农村,除了物质利益,没有什么能让农民动心的了。而不少发生在农村中的“杀熟”行为也标志着农村伦理道德的失范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人情的交往已逐渐蜕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往,“人情”作为传统“差序格局”中判别亲疏远近的基本标准,正受到“利益”标准的巨大挑战,在“人情”和“利益”的博弈冲突中,“利益”已经明显占据了上风,“人情”+“利益”的双重人际关系调节标准已经建立。经济上的互利可以使一些毫无血缘、地缘关系的人更加紧密,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可以使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人越加疏远。现在农村社会,因利益之争而导致“兄弟阅于墙”、“父子对簿公堂”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二)熟人社会关系逐渐陌生化
      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半封闭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互相往来,互通有无。能够形成相互间的合作共济,强调邻里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可以说,关系本位是传统农民在社会互动中的基本取向。那时。村民家庭在经济上相差不多,心理上的界线也比较少。没有一家可以凭借外在势力压倒另外一家,每一个人及其一家在村庄中的人际交往就显得很重要,主观上的努力可以克服客观结构的限制,因为客观结构的制约力本身很弱。同时。在传统的社会中,中国人对自家人和外人的信任既会受先天性血缘关系的影响,也会受到后天地缘以及基于血缘所泛化出来的亲缘关系的制约。在这种模式下,同乡、同姓、哥们、朋友和家庭亲属直接构成了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关系网络,从而使人们所信任的人群既包括家属、亲戚和家族成员,也包括一些与自己具有拟亲属关系的其他人。由此,中国人群中的关系网络是离“己”越近,则关系越亲密,信任感也就越强。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又形成互惠和合作的农村社会资本网络。因此,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社会流动的增加和经济收入的分化,农民开始走出村庄,与村庄外部区域发展人际关系。人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人与人之间生产与生活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日益多元化,观念差异增大,亲密的乡亲关系正渐渐失去其社会基础,农民日益脱离其原来生活的乡村,转而在激烈竞争着的市场中培育自己的关系。村民交往的心理距离有所扩大,交往频率下降,以前以邻里为基础相互串门的社会性关系与交往逐步变少,原本单纯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裂变,人与人之间隔阂加深,邻里关系趋向冷淡和陌生。同时,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单个的家庭离开集体依旧能够独立生存下去,家庭生产的独立性增强了。加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减少了农民之间生产合作的渠道,人们的互助互利意识减少,产生疏离之感,农民再也找不到以往互帮互助的感觉了,还时常因一些鸡毛蒜皮、流言蜚语等琐事闹矛盾这也是当今为什么各类农业合作社难产且纠纷不断的原因之一。农户之间因经济利益发生的争执也不断增多,邻里问一旦涉及债权、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等问题,往往更容易产生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郊区农村,传统简单的信任割据被打破,逐渐由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
      
      (三)代际关系逐渐疏离化
      传统的中国农村是聚族而居,一大家子,互依互助,生活在一个具有共同价值体系、共同文化传统积淀和维系的社会网络之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减少,一般意义上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血缘凝聚力减弱,人们对亲属关系网的依赖程度极大降低。加之改革开放后村落人口的流动性加强,村落群体的边界愈益模糊,农民从原来农业生产的劳动生活方式中脱离,外出务工成了重要的生活来源与途径。尤其是年轻人长期在外地打工,原来在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农耕经验对于子女来说变得不屑一顾,子辈与父辈或孙辈与爷爷辈的关系逐渐淡化。目前,随着部分家庭对耕地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人畜吃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父母和家庭对子女的依赖性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受城市观念的影响,传统的道德消弭于无形,而外出打工的兴起,村庄的凋零,这些都使传统农民为“孝”,为“齐家”,为“传宗接代”,为生活而“活着”的意义逐渐消失,也使得血缘和亲属之间在经济、生活、感情上的往来和互助往往有名无实。年轻的一代已经或多或少缺少了基于道德层面上的孝敬、尊老观念,而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现实的生活,孝道由此衰落。年轻人缺乏这种价值观,日常生活成为功利性的,而对老年人的重视与否取决于其对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否有用。当然,在代际关系中。就目前而言,一般人还会出钱供养自己的父母,但那种代际间的关系较以前平淡了不少。由于经济原因,也有不少年轻夫妻借口不赡养父母。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弱化,孝道的沦落让许多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农村青壮年将养老义务视为一种经济负担,是小家庭致富路上的“累赘”和“绊脚石”。在一些农村家庭内部,由于子女多,加之经济条件不一,对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互相推诿,导致父母的赡养问题无人过问,生活无人照料。另外,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更是冷漠,很少有子女能对父母给予精神上慰藉。这种亲情上的疏离让很多农村老

    推荐访问:社会关系 重视 变化 领域 农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