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回归

    时间:2021-06-15 08:0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信息社会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防止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12-0099-03
      
      一、 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1.主体与客体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与普及,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型与重构。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而信息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对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条件上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关系,并重塑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模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矛盾对立的特定的教育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施加影响,促使双方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这些年教育界关于“教育主体”的争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一般认为,教师就是教育的主体、是权威,进而将学生当作教师的对立面——客体;也有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因为只有学生才是教育的内因,教师等其它因素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的外在因素;另外还有“双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等等。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必须承认,谁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承认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要积极关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换言之,互联网的发展模糊了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使得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主客体间的互动关系凸显。但是在承认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萎缩,恰恰相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进行互联网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素质,使教师与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搭建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平台,确立彼此之间心理交流、情感沟通、思想共鸣的新型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关系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也更容易使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内容和方法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和人的社会互动方式,E-mail、BBS、Blog、QQ等成为大学生的新宠,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交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介质,而且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实现其塑造功能的,并通过信息作用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从而影响大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更加广阔。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讲到:“互联网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1]由于互联网没有地域上的界限,大学生既可通过互联网共享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人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更佳。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宽,教育手段也从过去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互联网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其影响力度远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传播手段,多媒体性和交互性使互联网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使大学生不必按传统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去受教育,而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互联网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速度,以及新颖的思想和多元的观念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严峻挑战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信息分布形态,师生之间的信息分布从原来的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拥有与教师几乎同样多的信息资源,甚至更多。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西方思想的渗透加剧了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个人要想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影响是非常不容易的……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它使任何个人拥有了一个能够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向任何国家和社会发动进攻的锐利武器。”[2]尤其是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容易受到互联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造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倾斜。因此,互联网具有一定潜在的危险性。 其次,信息污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严重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互联网上的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许多泛滥着色情、凶杀、诈骗等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也充斥其中。美国学者约翰•奈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3]由此可见信息污染的危害性。另外,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环境,大学生在接触互联网时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出现如电脑黑客等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别有用心大肆利用互联网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的信息,会严重误导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推荐访问:网络时代 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 理性 回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