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新时期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的困惑与解决

    时间:2021-06-06 16: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华裔新生代多为新华侨华人的子女,他们通常缺乏对祖国的认识、民族心理情感弱,即所谓的“香蕉人”现象。在对这一文化认同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以及基于对美、加华裔新生代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感的建议。最后,针对高校侨务工作的现状,对国内高校华裔新生代文化适应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困惑;解决
      [作者简介]林靖,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印尼侨眷,福建厦门361021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29-05
      
      一、华裔新生代的“香蕉人”现象——文化认同问题的源起
      
      华裔新生代主要是指在“中华圈”(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新生代华人。新华侨华人的子女多属于这个范畴。他们出生、成长于居住国,长着东方人的脸,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却基本没有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大多既不能听、也不能说中国语言,更不会写中国字。这就是所谓的“香蕉人”。他们自幼全盘接受居住国的教育,满脑子的当地思想和地道的当地国语言,接受了居住国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他们中许多人缺乏对祖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故土观念非常淡薄。华人华侨社会网络的构建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的基础之上的。缺乏民族文化浇灌、熏陶的新生代,他们的血脉中缺少民族文化“基因”,自然难以产生“游子意”、“故人情”之类的民族心理情感。后裔新生代这些方面的特点,增加了构建华人华侨社会网络的难度。
      “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基本已完全西化,所以他们难以认同父辈们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程度是“香蕉人”与其父母争论的又一焦点。作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备,然而,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的“香蕉人”,脱离了祖籍国的文化氛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香蕉人”既不能得到华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认同,犹如两头不到岸。祖籍国的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同时,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在美国青年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通常难以与其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
      与此同时,与华裔新生代在对华情感上左右徘徊相对应的是,华裔新生代大都已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与当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员交往广泛,有的甚至已经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如充分发挥其作用,华裔新生代将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可以推动中国与所在国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促进政府间的经贸往来,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的困惑
      
      曾有一段时间,有关“失根之忧”、“身份认同危机”的讨论十分热烈。其实,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忧心忡忡。我们应该看到,新生代对本民族身份的抗拒和对“根”文化的淡化,是其社会环境发展所使然。
      所谓文化身份或认同(Culture Identity),“是人们对世界的主体性经验与构成这种主体性的文化历史设定之间的联系”。“种族、阶级、性别、地理位置影响‘身份’的形成,具体的历史过程、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也对‘身份’起着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身份不是由血统决定的,而是社会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文化身份“决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服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早期老一辈在中国出生的华人华侨,祖祖辈辈在传统农业文明土壤中生活,系下了“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情结。祖国就是他们的“根”,即使暂时栖身异域,最终还是要回归故里,振兴家乡,报效祖国。他们即使后来加入了居住国国籍,仍自觉是“客人”。到了其子、孙辈,其文化认同和心态上已经实现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质的转变,身份上也从“客人”变成“主人”。生活在欧美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再也不可能产生如父辈那样的乡土情愫。而作为少数族裔,他们深感被边缘化,缺乏作为“主人”的安全感,因此,他们渴望成为真正的当地人。威廉·布鲁姆曾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一代海外华人普遍没有文化,贫穷、落后、愚昧,备受当地社会排斥和压制,唯有在“唐人街”、“中国城”才获得“心理安全感”,他们一辈子生活其中。无可否认,“唐人街”等华人社区,对海外华人具有极大的凝聚力,给初来乍到的移民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续和传播起到极大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客观上将华人限制、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严重制约着他们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不利于华人开拓性的发展和融入到主流社会中。新生一代华人大多受教育水平高,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华人高中毕业以上者占71.3%,其中大学毕业的占36.6%,分别比美国平均水平高5.3%和19.6%个百分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则比美国平均数约高一倍;华人在美国科技界占有突出的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年轻一代的华人努力突破父辈身份的限定,“身份并非是一种界定或者归宿,而是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的不断开掘”;他们走出华人社区狭隘、封闭的圈子,力争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这对于华人华侨以及他们的居住国和祖籍国都是有好处的。与当地社会的同化、融合,是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被动异化,不如主动同化。
      “入乡随俗”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谈到华侨问题时,曾经打过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他说,定居在海外的华人是中国嫁出去的女儿,中国是他们的娘家。既然已经做了人家的媳妇,就应该效忠婆家;但嫁出去的女儿牵挂娘家,给娘家一些帮助,也是人之常情。海外华人在努力保持自己“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去适应和选择有利于自己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除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还要实现政治认同的转化,努力谋求在当地社会包括主流社会的全面发展。
      归根到底,文化身份因应社会需要而形成,文化混血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一直如此。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人类各地域各种族的文化都处于不断交流和变化之中,特别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已使世界变得扁平,所谓纯粹的民族文化身份的个人已不存在。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更是如此,他们自有其文化认同的方向,不必也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在海外的翻版。
      不过,尽管新生代努力洗脱与生俱来的“华人”血统,然而他们并不能完全彻底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认同疲惫”和“文

    推荐访问:新生代 华裔 新时期 认同 困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