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

    时间:2021-06-04 12:03: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了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世俗化的教育打破了罗马教会的教育垄断权,致使教育权力转移到世俗国家手中,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关键词]西欧,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8-0023-05
      
      宗教改革运动是西欧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恩格斯将其称之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和政治领域,而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对教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马丁·路德对原始的“因信称义”提出了新的解释,强调人与上帝之间无需中介的直接交流,由此动摇了罗马教会教权至上的根基,引发了基督教内部的争论,而这场关于信仰方式的争论实际上是西欧正在发生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转型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反映。新旧教派在传播各自宗教观点的同时都毫无例外地注重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民众的教育,无疑在客观上促进了民众教育的普及。
      
      一、宗教改革促进民众教育普及
      
      16、17世纪的西欧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秩序向新的现代秩序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奥黛所概括的:“这个时期见证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平信徒在宗教生活中自主地位的提高。所有这些剧变为西欧进入一个现代的世界做好了准备。政治、经济、宗教领域中的剧变不可能不影响到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是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在西欧各地广泛发生的;然而这场因为宗教改革引发教育变革的实质是社会教育的世俗化。
      宗教改革之前的西欧经历了黑死病和自然灾害的肆虐,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货币的社会职能,成为市民阶层提升政治地位不可缺少的“武器”。西欧社会转型产生的振荡自然对西欧传统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修道院学校。14世纪,修道院逐渐在社会中丧失了其经济作用以及在政治上的影响。庄园制的经济体系逐步解体,租佃制经营土地的方式取代了劳役地租,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修道院的社会经济性能在商品经济中明显地萎缩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日益突出,它打破了土地资本的垄断地位,土地不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尺度,利用建立修道院聚敛土地财富的方式已经过时,所以教俗封建主建立修道院的兴趣荡然无存。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公开地剥夺修道院的土地,所以14世纪以后几乎不再有新的修道院建立,原有的修道院也大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法国,13世纪时尚有287所修道院,仅仅一个世纪之后就减少到53所,而到了15世纪仅剩下26所。在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也都听不见兴建新修道院的消息。修道院自行解体,依附于修道院的学校也随之消失。16世纪,这种情况更为突出,“1536-1540年期间,英国的宗教改革摧毁了所有的修道院,也即摧毁了修道院内的教育制度”。不仅如此,这种现象还延伸到了英国的大学,“1535年,国教的传教士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毁坏了有关经院神学方面的藏书”。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教会就控制了对基督教教义的诠释权,从查理大帝时期起,教会完全垄断了社会的文化教育领域,修道院的学校和大主教堂的学校是西欧社会中唯一可以学习读和写的场所,“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12世纪西欧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运动,即: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文艺复兴期间,经院哲学极为活跃,各个流派的理论家们从信仰和理性等不同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宗教信仰,指导人们的宗教精神生活,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准备,特别是这个时期建立的大学,为社会培养了“精英”。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前和之初,由于社会宗教意识的增强,在狂热的宗教热情的鼓动下,一些激进分子开始宣传科学无用论,鼓吹宗教热情可以使人不须学习就能明了一切真理,从而导致大学教育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结构变化导致政治体制的演变,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了参政议政的可能,通过上大学踏上仕途的途径不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当这条生路断绝之后,(似乎对于许多人来说)做一个严肃学者的愿望也就随之消失了”。据1501-1560年德国大学年度入学人数估计表显示,自1501年到1515年间,德国大学的入学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511-1515这五年间,入学人数高达4041人。然而,自1516-1520这五年间入学人数开始下滑,到1526-1530五年期间下滑至1135人。加剧大学教育萎缩的第三个原因在于,宗教改革之前的学校与教会的关系非常密切,教会是学校主要的经济来源。宗教改革初期,改信新教的地区的学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教育状况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急剧恶化。“宗教改革在统治者们追随路德的那些邦国中摧毁教权的时候,使整个教育制度陷入一片混乱”。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落入了当权者的囊中,造成了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那些在经济上依靠教会财产的大学的教师的薪俸越来越微薄。“教师本来应该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却耗费在替当局撰写编年史上,或者耗费在小本生意或四处奔波另谋职业上。让学生沿街乞讨乃是德国教师惯用的招数……海德堡大学1558年的条例规定,允许教授们每年零售一定数量的酒”。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由于新教和天主教在教义上的分歧以及进行的辩论,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学校成为新旧教派传播教义、教育民众的重要阵地。“在宗教改革的长期斗争中,旧教和新教各派都以教育领域作为重要阵地,争夺教育权,开办学校,改善教育环境,重视教育的作用,以便宣传本派教义,争取众多信徒,扩大自身影响,巩固势力范围”。各个教派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对普通民众进行宗教虔诚的教育,并因此而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在教育领域中激烈争夺的局面,进而成为西欧近代教育发展的张力。
      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出于增强宗教虔信动机提出的对教会进行改革,以便使之成为一个更加符合福音所宣扬的基督精神的真正的宗教团体,他对原始的“因信称义”的教义理论做了新的诠释。路德认为,宗教信仰作为个人内在的事情,只能通过自己阅读福音直接地获得上帝的恩赐。正是出于这个宗教目的,路德不遗余力地推动民众的普及教育,他认为,要想直接领

    推荐访问:西欧 浅析 近代 世俗 宗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