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浅谈未成年然暴力犯罪及预防

    时间:2021-05-08 12:00: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相当比重,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以及其犯罪的个人、家庭、社会等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未成年人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未成年暴力犯罪的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因;预防
      引言
      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暴力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本文拟从犯罪学角度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1、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
      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 曾经指出:走上暴力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在于经受不住个人状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诱惑,学习和接受了社会上那些消极的行为模式。德国近代刑法学大师李斯特则提出了犯罪的二元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者中,李斯特更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发生的作用。他指出,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1]
      (1)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客观因素
      ①社会因素
      一方面传媒不良的暴力宣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暴力行为是一种习得行为,是经由模仿、学习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后天行为。而大众传媒是未成年人习得行为的主要途径。当代社会网络媒体日益发展,未成年人逐渐从最初的观看及在网络虚拟中参与暴力游戏最终导致其直接参与真实的暴力行为。
      另一方面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直接动因。美国的犯罪社会学家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了不同接触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来的。”[2]實践表明,很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是从不良交往开始的。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犯罪前,有 71.8%的城市未成年犯结交过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农村未成年犯为 57.5%。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置身其中的少年很少能够出污泥而不染。
      ②家庭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夫妻双方的离异使得原本完整的家庭变得残缺不全,婚外情、分居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潜在的残缺家庭。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价值观尚未形成,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婚姻不和谐,经常冲突和发生家庭暴力,容易导致子女形成暴力性格。此外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缺乏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未成年人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和反叛心理。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其心理方面,“人出生后,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把特定的社会文化和道德关系,通过内化的过程,反映到主观心理世界中来,变成特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客观因素的不良影响,与未成年人主体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性相结合,导致正常社会文化和道德关系内化失调的结果。”[3]这些主客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就是未成年人生理,生物学特征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过程,是先前形成的主观性格与客观生活环境结合的产物。
      2、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
      (1)社会预防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前提是优化社会大环境,控制传媒暴力,净化媒体网络环境。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加大对传媒暴力的控制力度。在政策方面,政府在高度重视对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对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家庭预防
      家庭预防中最重要的事杜绝家庭暴力。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性与攻击是人类的本能。虽然每个人都有攻击的本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会触犯暴力犯罪。[4]在导致个人从事暴力行为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往往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家庭受到的教育方式是强迫命令式的,长久以来他们的性格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作为父母家长应该采用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拳脚相向来迫使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此外作为家长应多接触和了解儿童教育方面的理念和知识,了解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及时掌握孩子的异常反应及举动,早发现早预防,降低暴力犯罪发生的概率。
      (3)心理预防
      “所谓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形成或可能具有一定犯罪倾向的人,控制和排除其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相关因素,防止其外化为犯罪行为或进行心理矫治,改变其心理倾向,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它是一种微观的、个体的犯罪预防手段,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做起,提高和增强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才能抵御外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防止犯罪。”[5]对此应建立完善的社会、学校心理救助和家庭心理教育机制。
      在社会和学校,我们应当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和救助机构,多与未成年人进行沟通对话,可以采取面对面交谈、网上或书信交谈等方式,对未成年人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进行解答和救助,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心理教育不但可以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在家庭方面,家长也应加强与未成年子女的沟通交流,关注其心理变化,加强正确引导,助力其养成良好的心态和性格。
      (4)法律预防
      出于对未成年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考量,我国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但这种特殊保护似乎也成了部分未成年人的保护伞,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事件频发,特别是校园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因而笔者建议适当加大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增强法律威慑力,起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
      结语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安定、国家的和谐稳定,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主体的因素,也有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也是复杂,综合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消除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不良因素,堵塞其犯罪源头,防患于未然,预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梅传强敏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3]罗大华石起才主编《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霍美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指南 [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张春兴主编《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7页
      作者简介:
      韩华丹(1996-),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在读,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推荐访问:浅谈 未成年 预防 暴力犯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