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及行为逻辑研究

    时间:2021-05-06 12:03: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eh/sheh201002/sheh2010020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eh/sheh201002/sheh20100208-2-l.jpg
      摘要: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是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从对受访的社区矫正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他们经历了游离、自衍和多元衍化的次生社会化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分析,“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是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寻求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是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行为逻辑。
      关键词:偏差青少年;互动机制;行为逻辑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2-0062-08
      
      作者简介:
      费梅苹,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上海.200237)
      
      一、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青少年偏差和犯罪问题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实证研究依然是学术界的主流取向,对青少年偏差过程的研究,以及青少年自身意义世界的探索非常稀少,从青少年与其重要他人的互动过程去探讨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和行为逻辑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笔者希望从新的研究视角,深入到青少年犯罪群体之中,倾听和了解他们如何理解和界定犯罪事件,如何看待他们自身的生活历程,由此建立对青少年偏差或犯罪现象的新的解释。具体来说,笔者期望从青少年个体的内心想法、情感与个体行为的互动关系出发开展研究,了解他们自己对环境、行为的解释、评价、界定,了解他们如何与生活环境发生互动关系、并发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衍化过程,因此笔者着重探索以下问题: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中与其社会环境呈现出怎样的互动方式?有什么样的互动机制和行为逻辑?这些互动机制和行为逻辑对其偏差行为或边缘化历程产生怎样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偏差”在本文中主要以青少年犯罪事件发生为标志,而“边缘化”一词的提法,本文中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犯罪群体由于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失学失业,以及因犯罪行为而受主流社会排斥,无法获得与同龄人相同的就业、就学机会,也因受法律法规处置而被剥夺了部分公民权益的一种社会生活状况。边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一种价值伦理的判断。
      本项研究主要是从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去理解和研究偏差青少年的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和行为逻辑。而探索和审查丰富、多变、鲜活的社会经验,从经验当中提炼启发性概念、直接基于经验世界来提取理论、不断返回经验世界来核查这类理论的实用意义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力倡的一种研究方法①,也是笔者十分认同的一种研究取向。因此,笔者选用质性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的探索性研究,达到对于青少年群体主观意义世界的深入理解、并进而对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的互动机制和行为逻辑进行归纳、提炼和解释。
      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最注重被研究者本身的经验。该方法在解决研究问题时具有应用性和可行性;其针对研究过程,注重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的思想,与笔者的研究主题和目的十分契合。
      依据笔者的研究取向及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笔者开始了对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研究。整个研究工作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的,也是逐步积累和不断发展的,根据研究方向开展资料收集,又根据资料分析的情况,修正研究方向,明确概念和看法。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并以互动方式进行的。
      在准备和探索阶段,笔者主要考虑的是研究地点的选择和研究对象的初步确定。在明确了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之后,笔者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参与观察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入了调查研究阶段。
      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学术研究文献;第二类是社会服务机构的各类工作规程,以及社工在青少年服务中积累起来的大量社会工作案例;第三类是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本;第四类是新闻媒体的各类报道,及其他相关文献。笔者在进行理论建构时需要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注: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参与式观察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各项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如参加宣告会、迎新学习会、社会技能辅导小组等活动,通过参与式观察,建立对研究对象的直接印象。观察之后,笔者会及时记录,形成对每位活动参与者的观察印象,包括观察到的每位参与者的具体表现,以及笔者的感受和思考。
      在持续近两年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参与过程中,笔者逐步建立了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整体看法,对研究对象群体的成长背景、基本特点、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有了大致了解,为笔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访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深入访谈阶段的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严格按照“理论抽样”的原理进行。理论抽样是“一种目的为发展理论的资料收集过程,分析者将资料进行收集、编码,并对其进行分析,决定下一步要收集的资料,在哪里可以找到,并从这种资料中发展出理论”(注:
      Glasser,.B..G..and.Strauss,.A..L.,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New.York:.Aldine.de.Gruyter,1967,p.45.)。理论抽样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口中哪些群体或亚群体事件和活动是研究者下一阶段资料收集的对象?究竟出于什么理论目的要收集它们?这样资料收集过程就被出现的理论所控制。
      在理论抽样原则指导下,笔者首先采用指引性提问,向受访对象提出“你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这个提问是开放式的,给予了受访者充分的空间来阐述他们自己对成长历程的看法,也十分有利于笔者在受访者所提供的开放性资料中发现受访者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便于从访谈资料中提炼概念。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开展访谈工作:第一层面,以绝对开放的形式,以受访者自己讲故事的方式开展访谈,以了解受访者的成长历程;第二层面,就研究问题询问受访者的相关情况,着重了解事情的有关细节;第三层面,请受访者对自己的行为意义进行反省和解释,重点探索意义界定、行为反应与环境互动之间的关系。依据每一阶段的访谈结果,遵循不断比较和理论抽样的原则,笔者确定了下一步需要访谈的对象以及需要收集的资料。如关于玩伴,在对已有资料属性和面向归纳后包括:第一,玩的内容:打弹子、聊天、读书和踢球、网络、游戏机;第二,玩的时间:校内、校外、白天、黑夜;第三,玩的场境:操场、游戏机房、露天花园;第四,玩的感觉:开心、无聊;第五,玩的结果:冲突、朋友等。可以发展的理论抽样是:你对目前与同伴互动方式(玩)的理解是什么?学校的玩能满足你的玩的要求吗?.学校、家庭对你的玩如何反映?你对他们的反映如何评价?玩的规则等。如协同行动,可以归纳的属性和面向为:好朋友在一起的;相互帮忙;什么都在一起的;潜规则是相互帮,不去没有面子的;兄弟义气;协同行动是成为好朋友以后的行为;同学招呼,想都不想,就去了。可以发展的理论抽样为:协同行动的内容,当时的理解和反应,行动的内容、结果、形式等。如朋友,可以归纳的属性、面向为:好朋友的标准、好朋友的数量、好朋友的功能、成为好朋友的原因、帮朋友忙:打抱不平、对朋友的看重、成为朋友的理由、结交朋友的情境和原因、朋友的相处方式及变化、朋友间的共同价值、朋友与父母相比、头脑发热、人缘不错、朋友帮助的话我可以玩等。可以发展的理论抽样是:朋友间的共同价值是什么,对朋友的理解是什么,朋友、学校、家庭三个次系统之间有怎样的互动关系等。

    推荐访问:互动 边缘化 偏差 青少年 逻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