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信义兄弟》:道德焦虑中的呼唤

    时间:2021-04-07 20:03: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电影《信义兄弟》在真实的事件基础上,对媒体舆论的热议和专家学者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媒体和舆论将事件单纯化到一种道德力量,而专家学者则引导人们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文化价值。电影《信义兄弟》则以其形象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提出了如何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化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从媒体舆论和专家观点的角度上来对比,可以看出电影艺术独特的解读方式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道德困境;义利之辩;机制建设
      
      2010年2月9日,建筑工程承包商孙水林在赶回家乡给农民工发放工资的路上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罹难。弟弟孙东林为了替哥哥完成遗愿,带上哥哥车上的26万元钱,又加上自己和老母亲的钱,赶在春节之前,把所欠的工钱如数如期发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二人生死接力送薪,谱写出了一曲诚信颂歌。人们开始将孙水林、孙东林称作“信义兄弟”。
      这个真实的故事由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随之而起的是媒体舆论的热议,是专家学者的介入,是艺术创作的跟进。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及武汉市黄陂区委区政府联合拍摄的数字电影《信义兄弟》,便是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参与了对这一真实故事的演绎与解读。
      如果单纯从电影艺术再现生活的角度说,电影《信义兄弟》不过是用艺术的方式重新模拟再现了一次事件的过程。然而,如果从媒体舆论、学者讨论和艺术倾向三个方面来看,电影《信义兄弟》在创作上则表达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和思想导向。从这个角度上说,只有将媒体舆论、专家观点、艺术解读三个方面联系到一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一真实故事的巨大张力,也才能感受到电影艺术的思想力量。
      一、媒体舆论:从兴奋到焦虑
      兄弟接力还薪的故事发生后,楚天都市报刊第一时间发了首篇报道。其后荆楚网首页头条转载此消息。网络以自身的优势,在论坛发布话题;邀请孙东林与网民现场交流;在手机报上开展网友短信凭吊活动。
      荆楚网的新闻及专题被全国各大网站广泛转载,专题访问量超过300万。百度中输入“信义兄弟”,相关报道页面近30万。“信义兄弟”成为关键词,并被百度百科收录为词条。之后又催生出信义叔侄、信义父子等一系列故事和人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凤凰网等几百家媒体都转发了相关报道。新华社刊出新华视点《信义兄弟,接力还薪——孙水林兄弟事迹感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三天长篇报道信义兄弟事迹。孙东林兄弟也最终被评为“201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媒体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故事了,我们等这样的故事等得太久了。各大媒体的宣传基调几乎一样,都把这一事件定性为“兄弟二人生死接力送薪,谱写出了一曲诚信颂歌”,“践信守诺,信义精神薪火相传”。
      在这其中,“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评价最有代表性——“信义兄弟”:“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这个颁奖辞的代表性体现在它更准确地表达了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其一,“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重诺守信,是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这个传统如今只能是传奇了。因为有太多的背信弃义,有太多的赖账欠账,有太多的物欲横流,有太多的见利忘义。陡然间出现了一对舍生取义的兄弟,怎么能不让人惊愕,不让人生有传奇之叹呢。所以,在人们纷纷用“接力还薪”,用“薪火相传”的评价时,中央电视台发了“悲情接力”的慨叹。其二,“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这句话的意思绝非仅仅是指哥哥死了,弟弟独自一人承担的责任。而是指在今天的社会上,在出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道德滑坡的严重现实面前,这一事件本身太孤独了。当人们欢呼有了这样的道德楷模的时候,媒体却不能不说,他们用生死在温暖着今天的社会,在用生死触动着人们冷漠的心灵。
      媒体的导向直接在社会舆论中发酵。湖北人说,“孙氏兄弟接力践约守诺的动人事迹,再现了荆楚儿女的时代风貌和良好形象!”农民工说,“当前一些黑心老板把打工者利益不当一回事,在孙家兄弟面前他们应该感到羞愧”。开发商说,“不欠工人的血汗钱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但建筑业却经常出现环环欠账,对于一些工地来说不闹要不到钱已经成了潜规则。‘信义兄弟’犹如行业春风,期待与这样的包工头合作。”
      媒体和舆论的反应是直接而单纯的,既为有这样的楷模而兴奋,同时,也为这样的传奇而慨叹。人们觉得有孙氏兄弟这样的人在,就为整个社会立了一面镜子。有了这面镜子,这个社会就有希望,就有信心,就有温暖。通过这面镜子,照出了荣誉和责任,也照出了丑恶和失德。在媒体看来,这就是一个道德事件,就是一个古老模本的现代传奇。在舆论看来,歌颂孙氏兄弟,诅咒背信弃义,该感动地感动,该宣泄地宣泄,这也就够了。
      单纯的道德化评价,既有影响,又宜发酵。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感动总是在听说的那一时段,就像一声叹息一样。
      舆论虽然不能持续发酵,却为专家的介入先行热场。
      二、专家介入:从焦虑到思考
      媒体舆论的热议自然波及学术领域。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始终是学术领域关注的重点。当媒体已经把信义兄弟的话题炒得滚烫的时候,专家们发声了。有专家指出,“这是企业主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对社会就是一种希望。它体现的不仅是人的良知和道德,更体现了目前社会最需要的东西:诚信与责任。”还有专家说,“农民工讨薪难问题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农民工都非常关心的大事。之所以出现讨薪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诚信与责任感的缺失。人无信而不立,孙家兄弟20年坚守不欠薪,这样的承诺,分量比山还重。”
      专家们的观点与媒体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专家们在思考这一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专家们从社会体系的层面,提出了这件事“不仅是人的良知和道德”的问题,而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顺应时变,形成或重建我们的价值体系。有些专家更直接指出,“他们如期还薪原本是普通的,因为生死接力,才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透过这件事情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许应该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令人痛心的缺失”。专家的观点非常明确,是我们的社会缺失了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绝非仅仅是诚信这一种道德。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出现各种道德乱象的今天,专家们已经习惯性地将这一话题导入到传统的“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流观点,但基本倾向是相对稳定的。那就是义利不能兼而得之。孙氏兄弟之所以难得,之所以被人们所敬重,之所以感天动地,就在于他们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而国内当今的专家们认为,不能再用这种个体牺牲来短暂地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应该建立一种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应有完整的结构,包括仁义、善良、秩序、诚信等等。
      专家学者虽然从全社会的角度思考“信义兄弟”的意义,但仍在道德层面上去解读,所谓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建设,仍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构建。而实际上,媒体舆论的热议和专家学者的介入,直接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感谢孙氏兄弟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里,给我们带来温馨和感动,为我们这个社会培植了一方道德沃土。
      三、电影创作:从思考到呼唤
      电影《信义兄弟》的创作是在媒体舆论和专家学者之后,对孙氏兄弟的再一次解读。而这种艺术化的解读方式,恰好以其形象的丰富性而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推荐访问:信义 焦虑 呼唤 道德 兄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