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从新村主义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1-03-22 16:09: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对中国农村建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主张,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思想成果构成了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新村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6-002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近一个世纪以来,政治家和理论家们对中国农村建设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主张,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文章分四个时期来梳理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萌芽
      “新农村建设”一词,是由日本白桦派学者武者小路实笃最早提出并在五四时期由周作人带入中国知识界的,当时叫“新村主义”。
      1919年11月,在武汉的恽代英在日记里写了《新村的企望》,说他和林育南都很赞成组织新村,并预备在乡村中建筑简单的生活。在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创办了浚新学校,作为试验新村生活的基地。在北京,王光祁于1919年12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企图把新村主义的理想变为现实。
      新村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空想性。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新村主义的理想和实践都表达了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改造旧社会,建设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新农村的美好愿望。从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史来看,它同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旧制度而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起,标志着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萌芽。
      二、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思想及运动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崩溃边缘,而农村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他们有关农村建设的思想,并掀起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杰出代表有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卢作孚等。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是在法国开展的。他以定县为试验县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陶行知也提倡用教育来建设我国农村。他抱着救国救民之心,创造性地开展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最直接的目的是救济乡村,他强调乡村建设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建设。梁漱溟关注的问题是怎么改变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景象。由此可见,文化建设是他最核心的乡村建设思想。
      不同于这三人的以教育运动为重点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在中国西部四川嘉陵江三峡地区,卢作孚推行了一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运动。他的目标十分明确。乡村现代化是他乡村建设的最高目标。这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农村建设思想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革命战略重点放在了农村,真正开始了他们在农村的建设工作。由此,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农村建设思想开始形成。
      八七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开始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形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毛泽东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了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在后来的《兴国土地法》中规定了耕地农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按照这些政策,到1948年秋,各解放区老区和半老区基本完成了土改。至此,全国解放区大概有1亿左右的农民彻底从封建剥削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农村呈现活跃局面,农民参军支前的热情高涨,盼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
      三、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艰辛探索,发展完备了前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建设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农村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政治为中心的农村社会改革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村建设主要强调阶级斗争,其主要内涵是力图在农村建立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阶段又分土地改革(1949—1953),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共在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农民公社这三种方式使中国逐渐走向集体化经济的道路,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理论的指导下,这一阶段对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之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前以经济为中心的农村社会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开创了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随后从1982年1月到1986年1月,党中央制定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等农村改革史上的前五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江泽民提出了四大战略思想即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农业、保护农民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了中国12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给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历史性变革。然而,中国农村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三农”问题亟须解决。

    推荐访问:新农村 新村 建设社会主义 主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