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纤维原料的需求供给结构

    时间:2021-01-30 12:04: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从需求层面来看,中国纺织业的原料需求总量几乎占到了世界纤维需求总量的比重过半
      2000年,全球化学纤维和主要天然纤维的需求总量由5 260 万t,增长到了2009年的 7 050 万t(图 1),年均增长达到了 3.3%,化学纤维占比由2000年的 59.2% 提高到了2009年的 62.6%。从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总量来看,从2000年的 1 360 万t增长到了2009年的 3 780 万t,在世界纤维需求总量中的占比从 25.8% 提高到了 53.6%,中国纺织业的原料需求增长非常强劲,在需求侧凸显出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纺织服装分工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目前化学纤维需求的增速已经远远高于天然纤维;并且,全球化学纤维产量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
      化学纤维中,合成纤维由2000年的 2 838.9 万t增长到了2009年的 4 033.8 万t,年均增长 4.0%,远高于同期棉纤维 2.5% 的平均增速。其中,涤纶占比提高最快,2009年达到了 45.2%,大大超过了 35.7%,成为了最主要的纤维原料种类。
      而对比中国与世界化纤产量的产量增长,2000 — 2009年,世界化纤产量增长 1 300 万t,同期中国增长了 1 960 万t。韩国、日本、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日趋下滑。
      2010年化纤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50.85%,其中人造纤维增长 49.50%,合成纤维增长 63.15%。“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产业超仿真技术将得到重点发展,其中超仿棉化纤将达 800 万t/a。预计2015年世界化纤消费量达 5 400 万t,较2009年再增长 1 300 万t。
      
      三、与此同时,生产成本施压,也令全球化学纤维价格长期看涨
      受到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化学纤维生产成本显著提升。2008年,原油价格达历史最高 147 美元/桶,化纤原料价格也随之上涨。金融危机爆发过后,原油价格开始下滑,最低点达到了 34 美元/桶,之后开始稳定,长期趋势看呈现出回升上涨的态势。
      
      四、以棉花为代表的天然纤维,受到供需关系影响与投资炒作等因素,开始具有产品与金融衍生品的双重属性,整体供应趋近常态化
      由于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的扩大,加之产出率的提高(2000 — 2009年提高近 20%,由 600 kg/hm2已增长至 730 kg/ hm2),棉花产量总体提升。但未来棉花种植面积难以大幅增加,棉花供应趋紧将常态化,棉价中长期将稳步上涨(表 1)。
      
      五、综述
      通过对纤维原料需求量与产量的观察,需求量大幅度快步于产量激增的整体趋势已经相对明朗。也就是说,中国纺织工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相应的纤维原料瓶颈。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纺织工业要突破纤维原料瓶颈,还必须借助一股“韧劲”与“巧劲”。所谓“巧劲”,就是要突破固有的产品研发与应用惯性,通过提升产品结构,加强替代性原料产品的开发,这是“十二五”期间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实现科技立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来说,包括:大力发展新型仿生化纤 —— 高仿真、超仿真化学纤维,特别是超仿棉化纤;充分利用可再生天然资源,发展生物质纤维,如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麻浆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甲壳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发展再生化学纤维,提高纤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通过优化棉种,调整种植结构,稳定棉花生产,完善棉花供销与市场管理体系。
      
      
      劳动力成本优势
      
      与原料成本相对应的另一个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现实挑战是“劳动力成本”问题。
      结合对劳动力规模、价格和质量的分析,可以做出一个比较中性的判断:从长远来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有所“稀释”,但不至于“消失殆尽”。
      
      一、首先,如果从“人口红利”的视角来看,老龄化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人口红利的效应逐步递减,这必将给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业带去现实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显示,2011年以后的 30 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从人口的平均年龄来看,也呈现出一路走高的趋势。如图 1 所示,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在1980年仅为 22.1 岁,2000年为 29.6岁,2010年达到 34.2 岁,在2020年可能达到 37.1 岁。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必然会压缩劳动人口的数量,使得劳动力资源从无限供给逐步倾向于有限供给。基于劳动力规模与劳动力价格成反比的关系曲线,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劳动力价格“水涨船高”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发展趋势。2010年我国各省都相应调整了最低工资水平(图 2)。以全国几个主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作为观察样本,江苏省最低工资水平的调整幅度为 13.1%,浙江为 15.3%,广东达到了 21.1%,山东为 21.2%,福建为24.5%。
      而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数据来看,近两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一直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2009年纺织业人均工资比2008年上涨 15.58%。
      
      二、基于这样一个不断上涨的用工成本态势,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难以为继?
      答案是否定的。考察劳动力资源的整体优势,除了要考察劳动力的规模与价格,同时还要考虑劳动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即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这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必要考察维度。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领域内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数据显示,成人识字率方面以 93.7% 位于前列远高于同期印度的 61.9%,与同样具有廉价劳动力的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相比,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较高,使得我国劳工在生产效率这一环节中优势突出(表 1)。
      
      因此,如果用综合比较的视野来考察劳动力规模、价格与质量,回到一个中性的结论上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虽然在未来有可能会“稀释”,但绝对不会完全丧失。
      
      内销市场的现状观察
      
      对于内销市场,一个共识是:近两年来内销比重屡破新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当之无愧的主要驱动力。
      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 92%、88%。而同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 72.8%,在各大国中属于较低水平。
      内需消费比重的短板,同时预示了内需市场的经济增长空间。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也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多地归因为“内需”的巨大潜力空间。在高盛看来,虽然中国市场的内需与外需都趋于稳定,但外需强度将低于上个周期的趋势水平;中国的出口对于G3国家需求的依赖在逐渐减小,而偏紧的金融状况有助于增强中国政策制定者在宏观政策管理上的可信度,内销作为主驱动力未来将承载更多的发展使命。
      反观纺织服装内需领域,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外主要市场出现明显萎缩的情况下,我国纺织行业内销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增长约为 2.4 个百分点,占比高于金融危机前,对产业经济增长的使命可谓铁肩担重义。2010年1 — 9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内销产值同比增长 28.8%,较上年同期加快 16.65 个百分点;且内销比重继续提升达 81.14%,较上年提高了 0.15 个百分点。2005 — 2010年,国内人均纤维消费年均增长达到 4.24%,人均衣着消费年均增长达到了 12.51%。

    推荐访问:供给 纤维 原料 需求 结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