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让颜色生动起来_细节,让新闻生动起来

    时间:2020-08-08 07:52: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写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细微之处打动读者,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本文论述了如何抓住新闻的细节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
      【关键词】新闻 细节 新闻写作
      
      越是细节越是生动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宏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新闻写作中同样适用。胡适说,《史记》中“奴婢与牛马同栏”,比楚汉战争重要得多,就是因为 “奴婢与牛马同栏”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如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新闻写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细微之处打动读者,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可以说,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常常成为一篇报道中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一些成功的新闻作品在刊发多年后,其中的细节仍能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他每走一步的跨度,总是0.85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报道李四光的通讯《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中的这个细节,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为文章增添了不少魅力。挖掘细节,成为一个记者本领的标志之一。安徽日报曾刊发的《永远的红烛――记已故数学家、安徽大学教授李世雄》、《吴仪副总理考察安徽侧记》中,就显示出记者的观察力和感悟力,挖掘出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条件很差,冬日寒夜,李世雄腿上盖着小棉被,手中握着热水袋,看书到十一二点。”“临别时,吴仪双手抱拳,高高举起,连声向医务人员说,‘不错!不错!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她的话语立即被医务人员和守候的群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淹没。”这两个细节展现了李世雄的勤奋与吴仪副总理对群众的感情。
      越是细节越是生动。2009年年底,中国商务部在国外一些主流媒体上播放“国家制造 国际协作”的中国制造宣传片,它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一条名为“糖醋活鱼”的互联网视频更是引起国外媒体关注。“糖醋活鱼”之所以受到关注,当然与一些国外媒体用之来批判中国人饮食陋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它能够打动人。这启示着我们,在对外宣传时,我们要寻找能够打动别人的细节,而不能太强调不同点,以防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理解障碍。
      
      善于捕捉运用细节
      
      只重主干,不重细枝,是当前在记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我们的新闻理念有关。新闻追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但我们常常将之误解为只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发生的就够了,而认为细节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新闻写作,是会增加文章的信息量,但同时给受众枯燥感、呆板感,只能让受众“浅阅读”,知道有这么回事,但留不下深刻印象,传播效果不好,不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在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牢记“越是细节越是生动”、“通情”在前,“达理”在后的理念,会让新闻报道出彩出新。
      细节要强调典型性,好的细节一两个足矣,多则显滥。尤其是对人物的采访,记者要尽量多作比较,确定最佳对象,以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2009年是越剧诞生100周年,《浙江日报》在这一年连续推出越剧百年报道,其间,该报记者挖掘细节的两种方法值得学习。一是抓住重要人物的举手投足。老艺术家袁雪芬为越剧诞生代表人物揭幕并在庆典上致辞。离开家乡数十年,这位84岁的老人乡音未改,站在台上第一句话便是,“亲爱的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们,你们的女儿回来了!”这一句话赢得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艺术大师回家庆百年》一稿中的细节,令文章生动有人情味。二是挖掘普通人物的代表性举动。浙江日报记者在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采访了大量村民,最后确定了两对村民夫妻。一对是听了几十年越剧的八九十岁的老人,另一对是裤管上沾满泥土、为看戏而放下锄头的中年夫妇,记录他们的行动和感受,突出了基层群众对越剧的痴迷和挚爱。
      “窥一斑而见全豹”,新闻细节独有一种亲和力和感染力。记者常常在通讯写作中运用细节,但不重视它在消息中的运用。其实,细节并不专属通讯。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政府召开会议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这是一个颇具新闻价值的会议。长沙的4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这4家报纸的标题分别为,第一家:《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主题)省府为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庆功(副题)》;第二家:《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第三家:《省长三祝袁隆平(主题)省政府为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庆功(副题)》;第四家:《袁院士,请您坐中间(主题)省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亲自为功臣换座(副题)》。显然,这几家报纸要数第四家报纸的标题做得最活,采写角度最巧妙,胜就胜在独家视角上,突出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在2008年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国产高性能计算机迈向产业化之路》中,虽然该消息只有简短的700多字,但作者也写了“为让这项成果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在安徽‘开花结果’,陈国良院士拒绝外省承诺的数千万元‘落户费’,欣然接受省科技厅的100万元扶持经费。”这个细节解释高性能计算机落户安徽的原因,使得文章真实可信,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细节一词来自小说创作。作为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描写手法,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它“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无边的诗意”。如同小说可以虚构一样,小说的细节也是可以合理想象的,而新闻细节却不可虚构。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细节也必须是真实的。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一样,分为外貌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和环境细节等。但在对细节的叙述上,二者却有着天壤之别: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其细节虽然有生活的影子,但在叙述上强调用艺术的手法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新闻细节在叙述上首先强调的就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遵循:真实的细节、客观地描述。
      新闻的真实性是一点也不可以打折扣的,合理想象出的假细节只能削弱新闻宣传鼓动的力量及作用。若过度追求细节,如同小说作者一样追求生动性,我们就会在细节上夸大,报道出假新闻让人笑话。有的记者在写先进人物事迹时,为了更有“教育意义”,更“鼓舞人心”,以及追求新闻的“生动”,往往不由自主地夸大某些细节,捕风捉影,添枝加叶,甚至“合理想象”。前苏联作家波列伏依写一位“斯达哈诺夫”先进工作者,想在文章中增加一点生活情趣,就写他清晨起来散步,上班前总要观察一下自己的仪表,梳梳头发才出门。作家采访时,被采访者一直戴着帽子,因为他秃头,在生人面前从不脱帽。文章登出来以后,工人们取笑他:当上“斯达哈诺夫”先进工作者真好,秃头都能长出头发来。作家一个想当然的描写,给报道对象造成了长时期的尴尬。波列伏依曾说:“这个教训让我记住一辈子。”
      记者如何学会运用细节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呢?多读读文学名著,自己动手多写点散文、诗歌、小说等,这都有助于强化记者对写作对象的观察力,提高记者对形象的感悟力,从而能“软化”自己的思路,激活细节写作的脑细胞,把新闻写得更好看、更耐看。细节通常只发生在一瞬间,稍纵即逝,记者在采访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积极抢抓细节。但更为重要的是,牢记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视察时提出的关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河南一家报纸曾推出题为《一个人的矿难》的文章,记者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遇难者,一个人,在几百米深的井下,在一片黑暗中,七天七夜不停地敲击着水管,传递着一个求生的信号。这个细节感动了读者,也让读者们记住了。■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生动 细节 新闻 细节 让新闻生动起来 新闻细节 清华教授被骗细节新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