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两会翻白眼翻出假外媒 [外媒透视中国“两会”看“门道”]

    时间:2020-07-15 07:35: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者按:本期我们选取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该文及外媒对我国“两会”普遍的关注点及报道方式,指出值得我们对外报道借鉴的写法。
      
      “两会”,从叫法到内容,都很中国化,但外国媒体一直把它当成透视中国的重要窗口,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少外国记者还能克服文化差异,从会上捕捉关于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做到在“两会”上不只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召开的2009年中国“两会”,比往年更加吸引世界媒体的关注。“两会”新闻中心注册了近千名前来“跑会”的外国记者,规模仅次于北京奥运会。
      欧美记者普遍比较关心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形势和民生问题,也就是关注作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深以及它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从会议前半段的外媒报道来看,不少主流媒体已经把“两会”上获得的最新信息,当作是对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最权威的解读。
      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说,北京不打算启动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因为最新数据显示其经济已经“稳定并开始复苏”。德国《世界报》的报道说,专家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够获得成功,中国大多数人迄今为止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
      此外,中国如何应对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始终都是外媒追踪的焦点。通过跑“两会”,外媒记者努力追寻蛛丝马迹,了解中国政府将在法律与政治层面上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何种解决方案。他们依据“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出对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形势的判断。各分管领域高官的媒体亮相更是他们必到的场合。
       除了这些报道中的“规定动作”,外媒记者在会外也不甘“寂寞”。英国《金融时报》在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当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发自“世界工厂”东莞的一篇特稿《在东莞打工》。文章以两个打工女孩找工作为线索,将中国沿海地区就业难――出口下滑――有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连成一条线”,让读者顺着记者的思路去关注人物命运,了解中国经济现状。这种稿件作为外媒“两会”的配合稿就显得和会议本身的报道相得益彰。
      外媒从地方看中国“两会”大政方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这种报道方式体现了外媒并不满足于在会上取得现成的材料,而是用记者在会外取得的鲜活实例印证“两会”上政府和与会代表委员提出的举措与观点,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与解释性,也显得更客观平衡。
      西方读者往往对中国媒体发出的信息抱有怀疑态度,如果我们在外宣报道中坚持用意图明显的“一边倒”的报道形式和语言,很容易让他们感觉是在宣传,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抱着越来越开放坦诚的态度,并因此受到外媒的好评。如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召开前与网民在线交流时,针对网友关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和企业贷款难的提问就明确指出,贷款难这一问题的存在说明银行采取的资金措施还未落实到位。温总理的网络访谈被外媒视为关于中国重大问题的宣示,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在第一时间用特急电形式播发了这则消息,美国CNBC和CNN等电视媒体也都予以关注。
      因此,我们的外宣媒体在报道上就更要“与时俱进”,不回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在政策解读上就更能赢得外国读者的信任。
      这里着重分析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是记者发自山东德州的《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记者采访了当地一个失地农民,问他对人大会议有何期盼,请他预计会上是否能出台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显然,一个失地农民肯定会对政府的土地和农村政策有看法。法新社的报道选择以采访这个人物为开头,表明记者是有意选择了“问题视角”。然而记者在写作时十分注意平衡,不但指出农民失地的缘由是城市扩建,而且指出农村贫困问题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5日开幕的中国人大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这样接近“两会”的主题显得顺理成章。
      在引入宏观主题之后,记者又将关注点返回到小人物的身上,完整地讲述了这个失地农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土地纠纷的具体内容,不给读者留有任何疑问。
      外国记者的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原则:对外报道中要有人物,在写对外稿的时候也经常以人物开头,但是人物在引出文章的主题后就不再出现了,让人感觉好像人物出现的目的就是引出主题。这种写法的功利色彩很浓,殊不知,在文章的主题之外,讲一个完整的人物故事,也是外国读者所期待的。
      再回到法新社的报道。记者在文中指出,中国实行农村改革部分目的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改革要求改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扩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信贷,中国农民欢迎政府的这项改革计划。
      事实表明,外国记者对中国的农村政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中央财政今年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政府就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将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农业和农村领域。这样一是可以刺激消费产生内需,也能够促进城乡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跑“两会”的记者来说,读懂政策是基本功。中外记者都要过这一关。对“两会”精神的准确预测可以提升该媒体的信誉,法新社选择在“两会”前发这篇稿子,显示了该通讯社相信记者有能力准确把握中国政策的走向。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
      
      【文章实例】
      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
      
      当记者问梁德勤(音)他认为人大会议会拿出什么有利于他的议案时,这位山东德州农民一笑置之。
      两年前,因德州市建经济开发区,梁德勤失去了土地。58岁的梁德勤说:“政府总是说得好听,实际上却不落实。他们承诺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但我不抱多大希望。”
      在中国,随着城市扩建,无数农民一夜之间成为城市居民。梁德勤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城市边缘的生活只是比以前稍稍好了一点。
      梁德勤认为自己还算幸运,他在开发区找了一份种花种草的工作,妻子也找了份扫马路的工作。夫妻俩每月工资共1200元,每年领取500元的土地赔偿金。二人都没有退休金,生活勉强过得去。
      预计农村贫困问题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是5日开幕的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
      一些官员说,这次人大会议预计将审议通过《物权法》修正案,目的是给予农民更多土地权益,提高农民收入。但问题是,中央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不能将其政令在地方得到落实。地方当局往往最有实权。
      对河北省农民李爱国(音)来说,中国农村地区腐败猖獗,因此他认为农民过去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会因通过新法令而得到纠正。
      10年前,村委会与李爱国签订了一项协议,征用了他半公顷土地,按照协议,村委会每年支付他约3500元的补偿,合同有效期30年。但是,很久以前,村委会就不付给他钱了。
      李爱国说:“村委会承诺支付补偿30年,但在过去10年里,它只付给我两次钱。现在人大开会通过新法案就会让他们付钱给我吗?我表示怀疑。”
      中国实行农村改革部分目的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该计划还要求改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扩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信贷。
      农民欢迎政府的改革计划,但对于是否能真正因此受益,他们表示怀疑。河北牛进庄的村民说,为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的计划是实现不了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不愿给贫困农民提供资金。有位村民说,只有跟政府或银行关系密切的人才会得到贷款。
      ――法新社德州2009年3月4日电
      责编:张玉宁

    推荐访问:门道 中国 两会 外媒透视中国“两会”看“门道” 透过两会读中国 国计2017中国两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