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发现地扪|地扪

    时间:2020-07-06 14:58: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以“善于讲故事”著称的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2005年的秋天,应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地扪侗寨。她当时是为了一个歌剧的创作到中国采风。在地扪,她被独特而纯真的侗族文化深深吸引,先后两次重返这个边远的山寨,并到过许多村民家作客。她住在博物馆研究中心的专家工作室,每天一大早就走进村子,随同村里的妇女上山劳动,同她们在牛棚上避雨、喝酒,听她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还参加过有几百人出席的“打三朝”(庆祝小孩出生的活动)……
      谭恩美说,她与地扪的缘份远还没有结束,这里有太多的故事感动着她。她将在下一部小说中着重描写地扪,并会在地扪博物馆研究中心建立“谭恩美工作室”。
      从黎平到榕江的县境公路上,由茅贡乡政府所在地改道,沿着崎岖的林间沙石土路行驶6公里,就到了地扪侗寨。清水江的一条支流从村子中弯曲而过,将母寨、寅寨、模寨、围寨、芒寨5个自然寨分成了两大片居住区域。全村人口500多户,2300多人。地扪,是根据侗语音译的地名。按照侗语的意思,“地扪”直译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象征村寨发祥、人丁兴旺。根据地扪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唐朝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居住,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2005年1月8日,以地扪侗寨为核心文化社区的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行。这个由香港民间机构――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资助建设和管理的中国第一座民办人文生态博物馆,也许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其文化社区包括15个村,46个自然寨,覆盖人口15000余人,地理面积172平方公里。目的在于促进当地原生态文化的保育和传承,收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文化记忆,并在符合自然和人文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居于乡村和侗族文化的生态旅游,重点是培育生态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以推动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这个类似村寨群落的博物馆由文化社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若干个资料信息中心组成。
      “为什么会选择地扪?为什么想到做这些事情?”不断地有人问我。其实,正如谭恩美因为偶然的机缘来到地扪,我所服务的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在地扪、在黎平、在黔东南、在贵州开展的相关工作,也都是偶然中的必然。看起来,政府的积极推动与配合,村民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也许都是偶然的外部因素,但源于对这些原生态文化的震撼、对当地人质朴纯真的感动、对留住正在消逝文化的责任,则成为必然的内在动因。
      2002年的夏天,也是一个偶然,我陪同老板的两位美国朋友回到作别十年的故乡――黎平,去寻找原生态的侗族音乐。这美妙的天籁之音,不仅震撼了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也使我这个“游子”感动不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后,我们与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第一张侗族音乐CD碟。原本是个人兴趣的一次文化考察,从而也演变成为持续至今的“文化苦旅”。
      在很多地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基本上都是三部曲:先是拆房扩路,然后修广场建寨门,最后就是搞表演、办节日。很多人热衷于大拆大建,仿佛不拆不建就不是旅游开发。建新区、修广场、建寨门,把老居民搬走。最后的结果就是搬空了文化、搬走了历史,乡村变成了城镇,文化变成了空壳。
      
      以促进自然和人文生态的抢救与保护为宗旨,协调保护和发展的需要,探索符合自然和人文生态保护原则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我们在地扪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都用整版或重要时段对地扪博物馆进行了报道。新华社电稿被国内外1000多家媒体转发。在贵州发行量最大的《当代贵州》杂志从博物馆开馆,就持续跟踪报道,并参与策划组织了相关的文化考察和交流活动。
      其实,地扪只是贵州3万多个自然村寨的其中之一,我们的工作也才刚刚开始。尘封千百年的贵州乡村,以它优美的自然环境、恬静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或许,贵州的世界价值才刚刚露出些微的一角。(作者为中国西部生态文化工作室秘书长、地扪生态博物馆馆长)

    推荐访问:现地 发现地扪 地扪 地扪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