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维度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的视域

    时间:2020-02-29 07:27: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人化;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精神生产力;文化生产力   [摘要]在�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是“人化”,一切“人化”的过程、表现、表征、结果、行为均属于文化的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当代文化发展的途径首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在精神生产力视域中,文化是生产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B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11-00070-05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波(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 Kluckholm)对当时各门学科著名学者的160多个文化定义归纳为六类:描述性定义、历史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心理性定义、结构性定义、遗传性定义。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界定也众说纷纭,学者们从文化的概念、演变过程、变迁、要素、系统、传播、类型、发展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研究。可以说,每一个层面和角度的研究都有其意义和价值,综合起来是能够反映文化的基本面貌。但是,正如美国学者约翰?R?霍尔和玛丽?乔?尼兹所说:“像‘文化’这样涵盖广泛的词,我们不指望单单通过仔细的界定就可以把握其真谛。定义‘文化’,并由此将其变成一种与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精妙之物都不同的东西是错误的,我们应当摒弃将文化‘具体化’的那种方法。”因此,要想给文化一个涵盖所有方面、层次,各学科都认同的界定,必须从哲学意义上研究文化。�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就是从哲学的意义上揭示文化的本质、内容及其社会功能,形成了文化的三重维度。
      一、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文化――“人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克思曾经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克思指出实践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超越自然的限制与束缚,满足人的需求。�克思说:“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通过自己的超越性实践,使世界和自身“人化”,创造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文化。
      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实践产生发展的过程是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克思的“人化”包含着“人化”和“化人”的双向过程:一方面,实践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了人“自己的本质”,使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按照自己的标准、目的、理想和需要来改变自然的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印迹,成为人生存的家园,从而更适合人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因此,“人化”体现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方式、掌握现实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在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的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否定着自己的自然属性和原始的本能而不断提升主体的属人性及文明程度,从而不断提升其“社会化”程度的过程。文化作为人所特有的遗传图式,体现并不断塑造着“文化人”。因此,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从群体的角度看,文化是特定民族的生存模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化是人与特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变迁。从个体的角度看,人是文化的积淀,一个人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这既是人维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个体人之为人实现社会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文化超越的需要。经由劳动所创造的相对于天然自然的“人化自然界”实际上就是人的文化世界,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现实实践活动,也就根本谈不上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文化即“人化”这是�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本质的最高度抽象的界定,它涵盖了所有属人的现象、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广阔的外延,包含了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如果说这一研究思路只是抽象思辨的产物的话,那么文化人类学在大量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思路、角度和结论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克思“人化”研究思路的正确性以及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如以泰勒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为代表的早期文化进化论,从时间序列上考察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认为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意义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进化的,这种规律性源于人类共同对文化的反应、需要与心理;弗里茨?格雷布纳尔和G?埃利奥特?史密斯为代表的传播论从空间角度考察人类文化的发展,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主要因素,而文化传播源于实践及交往的发展;布朗尼斯洛?�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认为文化就是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以功能关系建构起来的整体型社会结构;以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以露丝?本尼杰克特为代表的文化模式论以及以佛洛依德为代表的文化心理学等等都是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视角和取向来解释文化的不同层面,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本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人化”的不同侧面、过程和结果的反映。
      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来理解文化,使我们更能够理解多学科、宽领域、异视角的文化概念。因为,一切“人化”的过程、表现、表征、结果、行为均属于文化的范畴,都是人的文化属性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的研究视角和论域,必然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加多样化。但是,只要我们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把握好文化的本体论意义,就一定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社会意识
      国内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即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但是根据�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唯物主义路径,狭义的文化应该是指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一切人类认识及符号化的理论形式,是“人化”过程中最能体现人之为人特性的“意识”(或精神),即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所有的社会意识及其符号化形式。意识是专属人所特有的,人的文化属性根源于人的意识性。作为社会的人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关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各种意识,这些意识均以社会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最终归结为三个层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按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看,又可以分为大两类:一类是系统反应和自觉服务于经济基础 的思想意识体系,即意识形态;另一类则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及逻辑、语言等知识系统。这些社会意识没有任何的阶级属性,可以称为社会意识中的非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把自己的利益、观念、愿望、观点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体系中,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人类的所有知识形态中,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观念体系由于在塑造人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维护阶级统治中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正是�克思主义重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原因。
      �克思之后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放到首位。列宁在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建设时说:“应当知道和记住,当我们有文盲的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电气化的”,“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我们所缺少的主要的东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领…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因此,列宁认为,全部的问题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来一场“文化大革命”,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里的文化的范畴其实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围,不仅包括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态,还包括管理在内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人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人”。对此,其实已有学者予以论证,观念史的考察表明,文化和意识形态有着程序关系。文化是先于意识形态的人类经验的符号表征,文化笼罩着全部社会生活。当阶级分化逐渐明显,阶级对立越来越尖锐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需要用话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为统治权或争取统治权进行辩护,这就将共同的经验意识――文化,分化为阶级意识形态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阶级社会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意识形态化了,仍然有些东西是非意识形态的。因此文化大于意识形态。
      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而言,其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即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拥有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行为特征的现代化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对于落后国家、地区和民族,其民族发展、地区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于文化,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民族、国家、社会长足发展的深层动力所在。
      当然,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国际上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清醒地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抵御来自以美国为首的新的“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加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生产力视域中的文化――文化生产力
      �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一词的使用是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有关货币作用的论述中:“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在那里,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只要更仔细地考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这里�克思把科学、艺术等都看成是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的特殊生产方式。
      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克思提出并使用了“精神生产力”的概念但并没有充分的论述,他对精神生产力的表述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探讨空间。
      �克思“精神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延伸出两层含义:一是文化本身是生产力;二是文化的物化形式具有生产力(商业)价值。
      关于文化本身是生产力,�克思早已指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人按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规律性认识的知识体系。科学作为理论,必须通过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具体化为生产作业程序和方法,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科学以及相应的技术虽然不能直接起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们作为渗透性因素,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而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生产力。正如恩格斯在�克思墓前讲话中所说:“在�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果说�克思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认为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价值则也引起了�克思的注意: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过程的基本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变。可见,�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本身是包括社会科学的。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科学通过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科学如组织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等,通过建立高效的经营组织,保证生产的进行,从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二十一世纪赢在管理”的说法也体现出管理科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文化的物化形式具有生产力(商业)价值,是指文化产品具有生产力功能,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从人作为社会性存在而言,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还具有精神需求,人类文化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文学、艺术、诗歌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使得人们与自然之间发生关系的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从而生成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物质文化成果和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以及文艺、诗歌、知识等,这些文化特点显示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对异质异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欣赏、学习、研究以及感受不同文化的不同品味和特点的需求,促使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文化旅游实质上是旅游者体验异地、异域、异质、异族文化、寻求精神体验的过程。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的生产力价值日益凸显,从伍德《以磅出售的文化》 (culture by pound)到当前世界乃至我国各地热火的“原生态”文化旅游,无一不是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卖点,实现传统文化的生产力价值。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对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于我们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006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促进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的硬道理。会议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指导,全面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
      学的视野[M].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4.
      [2]�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舒杨.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7.
      [5]陈筠泉,刘奔.哲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列宁选集[M].3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7]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36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43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7.
      [9]�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9.
      [10]�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孔伟

    推荐访问:视域 维度 主义哲学 �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