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走读金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

    时间:2019-05-11 03:28: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金华回忆  冬天的日子,拖着行李到金华来了。我站立在人行道上,透过川流不息的车子,看着对面的街道,等待了好一会儿,才敢穿过马路。这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金华了。还在70年代初的时候,我搭着一辆去我们插队的山上运毛竹的大卡车回上海;那时候路过金华,我们在它周边地区的小镇上停留了一夜。那一夜让我久久难忘,只要人们一提到“浙江农村”,闪现在脑海里的,就是那一个夜晚。
      我们住在镇上的小客栈里,木结构的建筑,地板已经破旧了,睡觉关灯以后,趴在床头,可以从地板的缝隙里,看见楼下的人在那里打扑克。从窗户往外望,是一大片湖面,我们喜欢把它说成是“富春江”,因为到了江南嘛。湖面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反射在水面上,就变成一大片的灯光,辉煌极了!我还记得有船只在岸边靠着, 船只晃动的时候,河面的灯光像一片碎银子,散在河面上。多年以后,听我这么描述的时候,朋友大笑着提醒我说,“那是你杜撰出来的,纯属异想天开!”是吗?但是美好的记忆总是这样,年复一年,不是淡忘,而是为它添上越来越多的细节。不是吗?那时候镇子的街道上,跑满了牛车、马车,还有人推着行走的独轮车,很少看见四个轮子的车子。
      黄昏的时候,当我们这辆装满了毛竹的卡车,开进镇子的时候,它像是阅兵大典里的敞篷轿车,趾高气扬地从小镇的石板路上开过。镇子上的街道很窄,行走的路人、挑担的农民都贴着小店面,给这已经有点破败的卡车让路。但是,他们停下的时候,都抬头张望着我们的毛竹卡车,颇有阅兵的架势。石板路被车身压得发出“倥隆倥隆”的声响,卡车上的毛竹在颠簸着,破车子已经在一路上沾满了泥灰,可是,我们依然显得神气活现。因为,这是四只轮子的解放牌大卡车啊。
      今天,这种卡车连同它的型号都销声匿迹了;白天在高速公路上,即使国外进口的大货车、集装箱车子,也完全被吊销了日间行驶的权利,不要说小镇上的石板路了。因为,它成为一种道路杀手的代名词。石板路也被毫无个性的水泥地替代了。车子,在镇子上的街道进进出出,各式各样奢侈的轿车,似乎奥迪都不稀奇了,连宝马都是那么随便就在你面前飞驰而过。浙江农民的富裕,是人所皆知的。红绿灯闪烁着,开车的人,像在机耕道上驾驶着拖拉机,他们只要看见没有行人,就不会遵守红绿灯的规则,在那里自由地驾驶着。人家说,因为过去驾牛车,从来就没有红绿灯这一说法。
      才一代人都不到的时间,一个城镇就变样了,变得面目全非。
      我站在路口,还在怀念旧日的小客栈。屋子里有一个木头的脸盆架子,脸盆里的水,用完以后,就直接从窗口倒入外面的湖面,我看着朋友甩动着脸盆,把那水飞出窗外的时候,似乎看见她把一脸盆的水倒入了天际,因为水飞出去以后,没有听见落地的声音,飞出去就销声灭迹了。旧日的客栈是文革的记忆,木板上贴着语录和口号,细想起来,那屋子又不像是一个入住旅客的地方。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被革命掉了,而且革的都是文化的命,总以为那么彻底地推翻过去,砸烂四旧,我们会看见一种全新的、璀璨的新文化;那份愚蠢的期盼直到今天才让我醒悟。原来,破坏是如此的简单,一个动作、一个轻易的举动,就可以把传统的建筑砸烂毁灭,可是我们都没意识到,那是多少人、多少年的积累完成的。要重新建树“新文化”可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做到的。于是,广博的大地上,留下的是一片荒芜。十年后,我们明白它的惨痛意义的时候,一代又一代的人早就在这种破坏中长大成人,我们长得如此艰难,和破坏时候的速度相比,这个艰难让人看见了不可思议的荒芜。一个人的荒芜,是用生命为代价的。非常残酷。
      二、婺 剧
      我们到金华的第一个节目,就是看婺剧演出。
      看见婺剧的“婺”字时,我不敢发出声音,就怕自己念出错别字。后来听见大家都在议论它时,才敢把“婺剧”挂在嘴上跟着别人一起谈论。
      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中国的传统剧种里,还有如昆剧般久远的剧种,这就是婺剧。它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研究的文章说,从它本身包括的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声腔,以及多个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是从明代就已经存在的戏曲种类。
      他们早期的演员,多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所以,婺剧的表达没有昆曲那么华丽,也没有京剧那么文学。婺剧不仅仅是一门古典的戏曲艺术,也是当地的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它在舞台的表演,是融于庙会期间的庙台、祭祀期间的祠台的,它几乎在提供娱乐的时候,还给人一种虔诚的表达机会。实际上,当这些锣鼓点子“嗪咣嗪咣”敲打起来时,不仅仅是给予农民一种审美的载体,更是一种热情的生命和文化的结合。在跟随铿锵的锣鼓声中,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一种被土地滋养出来的文化,它的热情里面,有一种根基的意识。所以,它会在传统的农业时节,或者是顺应民俗的需要,创作出他们自己特有的节目和唱段。可惜,我们看见的演出是《白蛇传》里的折子戏,这不是最能代表婺剧的节目。真实的婺剧里面,常常表演的是:春耕戏、庆丰戏、祝寿戏、集会戏、佛像开光戏、还愿戏等等。
      看到这么具体的一份名目时,就已经感受到婺剧里面的一份情绪,以及他们的愿望;是非常具体的,且与民俗生活分不开的。于是,在金华以及周边的地区,婺剧,就是农民最能体验到的他们自己地域文化的精髓。
      在浙江的民间、乡村和小镇上,婺剧依然是充满着活力的剧种;虽然不如越剧那么普及,可是如今看到剧团的婺剧演出时,那简洁的舞台设计、灵活的技巧,还有具有设计的剧情,都使我们感受到婺剧的文化价值。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婺剧团的全部开支,以及演员的收入,都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和支持的,所以虽然是地方剧团,可是他们的待遇,比浙江的省级剧团都好。就是因为有了这样雄厚的支持,这个历史悠久的剧种,才得以这样传承、保留和发展下来。
      如今,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说法,就是“经济效益”。即使是这样的文化团体,同样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实际上,文化、艺术和经济是不能画等号的。文化,是奢侈的,指望着从文化里挣钱,最后文化必然是被金钱吞噬,而不再具有文化的意义。只有做出很多金钱的付出,才可能点点滴滴架起“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建立,是不张扬的,不是像推销商品那样,用广告的形式就可以把文化展现出来。   文化,不是宣传,不是逢年过节赶场子似的创作出作品,更不是什么宏大叙事,文化更不能有配合政治运动和政策所完成的创作,更多的时候,文化除了证明是奢侈的,没有其他的解释,仅仅用金钱很难换取到文化,她需要你用时间和生命来付出。
      于是,当地政府用“养”来替代“经济效益”时,这才让我们在这一方土地上,看见了一个最真实,也是最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就这样充满了生命力和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得到了发展。
      三、剪纸小学
      这次“走读江南”的活动,还有一个地方给我非常深的印象,它竟然不是那么让人眼花缭乱、热闹的舞龙,也不是让我幸运抽到上上签的胡公庙(这上上签,已经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名不副实。当地人告诉我们说,庙里的和尚,把下下签和下签都拿掉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抽到上上签,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啊?说是为了“和谐”。所以离开胡公庙的时候,我没有走向坐在门口解签的和尚,胡公庙竟然如此“跟得上形势”之时,我想我还是落伍一点为好,或许这样还能保持一点个性。),让我真实地被感动的是,他们的剪纸小学。
      1949年以后的教育,应该说是失败的。在电视台帮忙一起做“大师”节目的时候,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所有现当代的大师人物,几乎都是在民国时代诞生,即使挂着尾巴入选的解放后大师王选,他的小学教育,也是在民国时期完成的。
      如今,当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再版时,大家都吃惊地发现,它竟然是如此的简易、深入,并具有文化价值。朋友说,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就是认认真真和自己上初中的儿子,一起阅读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朋友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却百思不得其解,那民国年间,兵荒马乱,战争连年,可是从课本到文字,却看见的是读书人的心,是如此的淡定;不仅淡定,而且充满信念。点点滴滴的字里行间,从课本里读到了人生的常识、启蒙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小学生的礼貌和教养,所有这些,都在没有多少字的小学课本里集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接着地气,似乎就是直接从民间而来,它的清澈和平实,与所有的集权、军阀权贵毫无联系,从字字句句里,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你一读那短小精悍的文章,还会被它的幽默和童趣所感动,小句子里也从不呼口号,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教”,文字更是简洁易懂,本来嘛,就是针对小学生而写的书,目的就是要大家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吸取学识。教育最大的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每一篇短短的几个字的文章,总是配上一幅像丰子恺似的小画,当一个孩子对着一个大人指着地上的一处,文字就写道:王华行池畔,见地有遗金,华置金于水边,守其旁,待遗金者至,指还之。
      寥寥数字,不仅是赞美了孩子诚实的美德,同时,也教育了读书的孩子。配上简单的画面,更加显得生动有趣也感人。
      可是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12日的《北京晨报》上,有这样的报道:据《扬子晚报》报道,日前,一则题为《小学四年级教科书居然是××医院的广告位你怎么看?》的网帖一出,引得不少网友议论纷纷。原来,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本的封面插画上,一幢医院大楼上赫然显示四个字:“博爱医院”。按照该教材出版社的解释:“背景中的‘博爱’医院,是取‘博爱’之义,赞颂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之爱、赤忱之爱,并非是特指某一家‘博爱医院’,更谈不上为某一家医院做广告。”而且,按照插画者自述的情况,“这幅插画是2003年左右创作的,当时这本教材的核心就是在人类面临大灾难的时候,医护人员用博大的爱心,全身心地为拯救病人而不惜牺牲自己。”
      接着《北京晨报》评论到:不是说医院不可以做广告,但广告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做的——你不可将企业的广告免费做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你不可将企业的广告免费做到百姓家中卧室内;同理,你不可将民营医院广告免费做到小学生的课本封面上。
      看到如此这般的新闻,立刻联想到民国的小学教材。不知道我们的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了?怎么会在同是小学课本的纸张上,展现出如此天差地别的价值取向?急功近利的教学姿态,会使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可是,走进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氛围。正赶上课间休息时间,教师甩动着长绳和孩子一起,在操场上跳绳,孩子更是没有穿着什么节日的衣服,在那里“欢迎”我们,没有!我已经很害怕看见所谓的幸福秀。这里的农村孩子,只是在进行自己一天的学习。
      课余爱好小组的孩子,在剪纸室里剪纸,做着简单的手工,有的剪出了复杂漂亮的图案,有的仅仅是简单的花卉或者是小鸟。但是,他们都非常专注地做着。中间的时候,小学校长向我们做介绍,他没有说什么宏大的志向,也没有口号,与我看见大多数的领导完全不一样,他说:我们去日本农村小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教育,就是要孩子快乐,要孩子在快乐中学会知识……
      很久了,我第一次听见,一个到国外取经的老师,真的回来谈到自己的动心的感受,而不是借着“学术学习”或者“交流”,出国游山玩水,或者是去买名牌、大件了。小学校长,就是要让这里的孩子回到童年,找到童年的快乐!他还说,孩子中很多人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家里都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要丰富他们的生活,要把他们到学校来的时间合理安排,要使他们快乐!
      我走去他们的教室,几个小女生站在水泥地上,她们穿的鞋子有点破了,都是光着脚穿鞋。这几个浙江农村的孩子,说不定家里都是万元户,可是她们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她们还太小,衣食起居常常是困难的。我和她们握手,她们“嗤嗤”地笑着,不好意思地伸出小手,指甲的边缘有点发黑,小手是冰冷的。
      我问她们:冷吗?她们又笑了,全都摇着头说:不冷。
      然后,有个女孩伸出自己的左手,放在我的面前,她摊开了手心,那上面有几颗糖果,她问我:你要吃吗?
      我也向她们摇头,她们又笑了。“老师,允许你们下课吃东西吗?”
      她们互相看着,用手捂着嘴笑出了声音:不让,我们是偷偷在吃。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些孩子,你觉得她们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是当年民国小学课本上的孩子,单纯、真实却那么可爱!在城市里,你很难看见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警惕的目光,让你不知道怎么和他们交流。
      我真觉得有点遗憾,我们是“走读江南”。其实要了解这些江南的文化、人群、地貌和传统,走着读着,还是感受和理解得太少。我多想坐下来,听这些孩子跟我讲讲她们自己的故事;或许和她们生活一些日子,跟随她们的语言随意地去感受她们,哪怕是说不清楚的情绪;真是想知道,她们是用什么样的思维在怀念出外打工的父母,她们是怎么和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过日子的。她们那么单纯的眼睛里看见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多么想了解她们啊!
      其实那些漂亮的剪纸,是一些孩子的兴趣;但是具体的,这些拿着糖果在那里“嗤嗤”笑的孩子,她们或许有其他的兴趣。似乎从她们身上,能够闻到一份庄稼的气息,体验到的是,当你把脚扎实地踏在土地上的时候,人身上的质朴的东西,才会真实地体现出来了。
      【栏目主持 晓源】

    推荐访问:走读 金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