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精于打磨言语密,,善于挖掘力度深】 言语细节的力度

    时间:2019-05-08 03:18: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真题回顾】  大自然的美丽,让人心荡神驰,大自然的神奇,让人叹为观止。大自然赐给我们生命与灵感,它是美的源泉,它是生命的象征。让我们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韵,领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
      请以“领悟自然神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与抄袭。
      【审题指要】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写作的重点是要明确“自然神韵”指什么,这也是写作的对象,这个对象应该是一种美好境界。写作的难点是“领悟”,为什么要领悟?如何去领悟?这是写作的两个方向。提示语中说“领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这句话就是写作的一个重点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从自然启示中阐发对人生,对人类种种行为的理解。从自然到人生,这才是这个命题立意的本质性要求。
      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可以选择叙写某种自然现象或者行为给予自己的启示、启发,而这种启示、启发应该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写议论文可以论述某种自然现象,可以从正反两个不同方面来写作人类对于自然美好境界的行为,是欣赏、保护还是破坏、掠夺,都可以。
      【原文示例】
      原文展示
      领悟自然神韵
      冯小刚
      自然是春的轻盈,夏的灵动,秋的沉稳,冬的凝练。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①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潜对于自然的感悟。顺应自然的变化,归向生命的尽头,快乐地听从天命,还有什么犹疑呢?很显然陶潜明晓什么是自然,并懂得顺应自然,他便是领略到了自然的神韵。②
      自然拥有无穷的力量,正如李白所描述的那样: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从中不难看出李白明晓了自然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自然的神韵。③
      陶潜与李白从自然中领略到了两种不同的神韵,并指引了他们的生活,他们都取得各自领域的成功,为后人所铭记。④
      现代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使得自然一次次发出怒吼。人类突然发现大自然好像在惩罚着人类,无尽的掠夺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反抗。⑤
      请看:一片片森林迅速地消失,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地球的自净能力在减弱,这都是因为我们没能停下来领略一下什么是自然,而绝非是物质的享受。夕阳如画的九寨沟如今已不堪重负,巍巍泰山之上到处是白色垃圾,昔日美丽的天池也一再遭到破坏污染……⑥
      领略自然不等于参观拍照。⑦我们需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去领悟自然的神韵。我想,如果真的是要去亲近自然,哪怕房前屋后的池塘树木也能让用心的人感悟到自然吧!⑧
      苏轼说“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所做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又有什么影响呢?那是他忘记了去领悟,他只是活在追逐之中,却不曾停下来看看外界的变化,当他静下心来时会发现“物与我皆无尽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代书圣王羲之写下的千古名帖正是由于他对人的感悟,对于人所生存的自然的感悟造就了他名垂千古的盛绩。⑨
      人生需要感悟,而这片神奇的土地更需要感悟。领悟大自然的真谛、神韵,并用之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⑩
      【教师评价】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领略自然神韵,让人生更加充实”角度行文,文章所举陶潜、李白、苏轼、王羲之等人的言论和事迹也是从此点出发的,论证的目的还是很明确的,首尾呼应,语言也很不错。但文章在谈“为什么”“怎么办”时却又是从“环境污染”角度来谈起,谈到 “领略自然神韵”的错误方式,以此来劝告、警醒人们如何正确“领略自然神韵”,就有点脱离文章的主体架构了,显得脱节和枝蔓。四个人物论据性质比较类同也显得重复,没有形成合力,在论证上层次也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比较肤浅、空泛,缺乏论证的深度。语言上则显得目的性不强,比较随意,缺少严密的逻辑。
      详细评分:基础等级36分+能力等级6分=42分
      【升格方向】
      写好一篇议论文,需要在论点上进行提炼,使之能凝聚全文;在论据上进行挖掘,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在论证上逻辑严密,使之能层次分明;在语言上进行打磨,使之能照应周密。重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论点宜实不宜虚,重在落实。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应该准确、直白、显豁,不要因为追求主旨的深度而故作玄虚。中心论点应该凝练主旨,起到辐射全文的作用。为了使得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得到有效、全面的呈现,议论文中应该设置多个分论点来分层次阐释,这样才能使中心论点落到实处,不至于空洞、浮泛,文章也更有层次感。
      二、 论据宜精不宜多,重在典型。“兵贵精不在多”,论据也是如此。议论文中的论据需要典型、有公信力,同类型的论据再多也不能形成较大的合力。选择议论文的论据可以从正反、古今、中外等不同角度和层面来选择,通过典型论据以点带面即可。
      三、 论证宜深不宜浅,重在挖掘。议论文的论证主要是论点阐释和论据分析,这两者都需要纵深挖掘,不可流于表面,否则议论文只能是一篇幼稚的、呆板的、毫无生气的说教文。论点的阐释和论据的分析可以通过假设法、追问法等技巧来进行纵深挖掘,探寻本质。
      四、 语言宜谨不宜泛,重在严密。议论文的语言对严谨性、逻辑性相比记叙文有更大的要求,议论文的语言太随意、浮泛会严重削弱论证力度,甚至起到反作用。要想论证语言严谨需从语言的目的性、逻辑性上下工夫,尽量多使用关联词进行串联。在语言形式上,力求对称、对应,呼应密切、照应及时、承接自然。
      【升格展示】
      领悟自然神韵
      冯小刚
      自然是春的轻盈,夏的灵动,秋的沉稳,冬的凝练。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睿智、更积极。(用“更睿智、更积极”可以很好地说明“领略自然神韵的意义,具体落实到下文的事例)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潜对于自然的感悟。顺应自然的变化,归向生命的尽头,快乐地听从天命,还有什么犹疑呢?很显然陶潜明晓什么是自然,并懂得顺应自然。于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欣然辞官归田。他明白在那样黑暗的社会,自己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陶潜从自然中领略到了要顺应变化,不要逆天而行。于是,后世看到的是一个淡然的陶潜,是一个睿智的五柳先生。(通过详细的论据分析揭示了陶潜领略自然神韵的意义所在,也扣住了开头的“睿智”人生,联系紧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引用内容提前,和第二小节形式上保持一致,营造文章的结构之美)从中不难看出,李白认识到自然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于是他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应该奋发进取,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后世看到的是一个表面潇洒放狂,内心却火一般热的李白,是一个可以不顾年已六十毅然从军报国的李白。(通过补充的分析来说明李白领略自然神韵后的积极主动,扣住了开头的“积极”人生,上下联系密切)
      陶潜与李白从自然中领略到了两种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神韵,他们的人生一出一入,却都为后世赞赏、膜拜。(从“出世”与“入世”两个方面来谈,更加具体细致,写出了论据的典型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又究竟该如何去领略呢?(用问句来引出“怎么办”)
      我们应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添加分论点来说明“怎么办”,提纲挈领)现代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使得自然一次次发出怒吼。人类突然发现大自然好像是在惩罚着人类——无尽的掠夺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反抗。
      人类不能再这样发展。(添加分论点来紧扣上文)看,一片片森林迅速地消失,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地球的自净能力在减弱……夕阳如画的九寨沟如今已不堪重负,巍巍泰山之上到处是白色垃圾,昔日美丽的天池也一再遭到破坏污染……(通过集中整齐的例举,写出画面感,写出震撼力)
      领略自然不应该只是参观拍照,不应该是以欣赏的借口去破坏自然,更不应该是以开发的名义去人工化自然。(用“不应该只是……不应该是……更不应该是……”的句式结合一些现实使得论点的含义更加丰富,层次也更深)我们需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去领略自然的神韵。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是九寨沟、泰山和天池?(扣住上文的举例,联系紧密,反问有力)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些自然的遗迹上面平添人为制造的痕迹?我想,如果真的是要去亲近自然,哪怕房前屋后的池塘树木也能让用心的人感悟到自然吧?我想如果真的是要走近自然,那么远远地欣赏也是可以领悟到自然的真正神韵吧?就像人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必非要去尝试才会知道最后的恶果吧?(一系列反问、追问造成不可辩驳的气势,论证有力,很好地说明了不该怎么做)对自然的领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行与克制,而不应该是没有任何敬畏之心、肆无忌惮地掠夺与占有!(从正面去说明“怎么做”,概括有力)
      用心去领略自然,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和欣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理解、去发现。(进一步从“人生”的高度去深化文章的主旨,首尾呼应,提升题旨)
      【升格回顾】
      与原文相比,升格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论点更具体、深刻、清晰
      原文的中心论点是“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进而说我们需要“用心去感悟自然”。这个论点有点大而无当,不够清晰,也有点流于表面。升格文则改为“感悟自然,领略神韵,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睿智、更积极”,然后举例说明领略自然神韵的意义,接着说明“我们应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人类不能再这样发展”,进而阐发了“用心去领悟自然,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和欣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理解、去发现”的观点,应该说这样的论点更加具体也更有深度了,层次上也更为清晰、显豁。
      二、论据分析更有目的性
      原文的论据分析有点马虎了事,显得仓促乏力。如文章一开始写了陶渊明和李白这两个论据,但在分析上却没有扣住题目,似是而非,草草带过,这样论据的指向性和论证力度都大打折扣了。而升格文抓住“自然”对陶渊明和李白二人的人生启示来深刻分析,“陶潜从自然中领略到了要顺应变化,不要逆天而行。于是,后世看到的是一个淡然的陶潜,是一个睿智的五柳先生。”写李白:“于是他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应该奋发进取”,“后世看到的是一个表面潇洒放狂,内心却火一般热的李白,是一个可以不顾年已六十毅然从军报国的李白。” 这样就揭示了领悟自然神韵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论据分析才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性,论证才会有力,而且也使得论据更加充实。文章最后举的苏轼、王羲之的例子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和必要意义,完全可以去掉。
      三、论证语言更严谨缜密
      原文的语言有些地方不够严谨,而议论性的文章语言一定要前后照应,严谨细密。如写“这都是因为我们没能停下来领略一下什么是自然,而绝非是物质的享受” “人生需要感悟,而这片神奇的土地更需要感悟”等,这样的语句都属于贴标签式的口号语言,在文章中没有可以承接、照应的地方,显得为作文而作文。其实,只要稍微申论一下,那么语言就会细腻入微,严谨缜密了。如“领略自然不应该只是参观拍照,不应该是以欣赏的借口去破坏自然,更不应该是以开发的名义去人工化自然”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是九寨沟、泰山和天池?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些自然的遗迹上面平添人为制造的痕迹?” “就像人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必非要去尝试才会知道最后的恶果吧?对自然的领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行与克制,而不应该是没有任何敬畏之心、肆无忌惮地掠夺与占有!”这些语言其实都是透过表面现象来揭示本质的语言,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在句式上采取了排比或者反问,使得文章气势磅礴,不容置疑。
      详细评分:基础等级46分+能力等级9分=55分

    推荐访问:打磨 精于 挖掘 善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