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为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尴尬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时间:2019-05-03 03:29: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离开了教学实践,再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只有把苏教版语文教材放到教学实践中来看,我们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苏教版语文教材。如果我们的编者一味地追求诗化,自我陶醉,就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无序。一味地追求泛化,自我膨胀,就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虚化。一味地追求浪漫,回避现实,就必然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本文主要立足于教学的实践,反思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尴尬,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教学实践 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社会责任
      苏教版语文教材作为高中新课程教材改革的弄潮儿之一,的确曾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如今苏教版语文教材自2005年秋实施以来,已经走过六个春秋,送走了四届高三学生,当我们回过头来,参照实际中的教学实践来看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确看起来很美。正如一些所谓的专家所说,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者们自创新意,形成了它独具风格的教材体系,即重人文构建、追求单元整合优化基础上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重时空开放,追求通向社会生活、平行学科多个通道的弹性空间。其中教材内容的优化,体现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反映了教材改革的时代精神,也就从客观条件上保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话听起来,的确让人怦然心动,让人欢心鼓舞。然而,历史唯物主义曾清醒地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基于此说,只有把苏教版语文教材放到教学实践中来看,我们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苏教版语文教材。
      一、追求诗化,自我陶醉,导致教学方法的无序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不再以文体归类,而是以人文话题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它力图通过对传统选文编排结构的颠覆,体现后现代文本阐释观和课程观,以人文情怀代替工具解构,把语文的工具性功能通过语文的人文性功能传递出来,显人文而隐工具,先文学而后文章,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教化功能,作品的人文精神,作品隐含的恢弘壮阔的思想”,获取“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时习得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习惯和态度。这无疑体现了编者的诗化的追求,但是这一编排体系出现的结果却是导致了专题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选入作品不只没有按思维训练的体系来编排,没有按思想训练的体系来编排,也没有按文学史或者思想史的体系编排,因而显得杂乱无章,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必修二的“珍爱生命”与“和平的祈祷”,必修四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与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必修三的“号角,为你长鸣”与必修五的“直面人生”等在概念上是交叉甚至重合的。仅必修一的四个专题“青春”“教养”“故乡”与“自然”,就实在难以看出作为一本教材应有的内在有机联系。如:写作教材仅仅依靠一个个开放性的话题引爆学生的写作思维,但是点与点之间却是各自孤立,构建不成面的体系,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形成整体效应。再如:现代文与文言文混编实在有点不伦不类,让学生穿越时空,时而古圣先贤,时而现代经典,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这个原则也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又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而课程资源最主要的应该是语文教材。如果我们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没有在教材中设置拾级而上的台阶让学生能够在一步步走向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进步,那教学也必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重不重复不去想,有没有遗漏不考虑,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与明天学的那篇课文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也不去计较。这样就必然导致教学零散且乱,完全没有次序。要知道杂乱的,就难免是盲目的;盲目的,就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复”学习序列,我们的学习才能前后相承彼此照应的,才能不至于因人为的疏忽而遗漏形成学习盲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自觉的重复劳动,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目前,现行苏教版语文课本都是“文章选集”,虽然总体看来从高一到高三也是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但它毕竟是由一篇篇并不连贯的文章组成的,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前后课文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科学序列。特别是高一、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常是以课本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教材,而语文课本与语文高考知识的对应上,较之数理化等学科来说,其序列性、针对性、层递性较弱,重复性较强,且漫无边际,不易操作和控制,难免高耗而低效,教者难以施教,学者难以见效。如果从有序性理论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低效的。因为,前后的课文,它并不相承也不照应,随意性很大。“随意”就是盲目,就是不负责任。以为只要将所有的“货物”都交给教师和学生了,接下来的就是靠他自己的水平和运气了,一切与我无关,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实际教学中的广大师生潜能的最大的摧残。
      二、追求泛化,自我膨胀,导致教学内容的虚化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课程有必修1至必修5五个教学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16本选修。应该说,教材涉及到了语文的方方面面,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精深、博大。这一理想的追求如能真正地变成现实,对改变我国教育的现状确有帮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它是否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呢?它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文教育的传统与特点呢?邓小平在很多年前就说过:“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这话现在仍有现实意义,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反思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我们说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课程改革经验和吸取以前我们传统的经验教训是对的,但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1.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减少国家课程所占比例,给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但是,新课改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把要求和内容降下来。尤其是语文学科,旧的内容减不下来,新的内容又要加进去,师生普遍感到“课时”太少。一定程度上,“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成了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追求。苏教版必修或选修教材每册至少22篇课文,但授课时间仅为九周,这是否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例如:《史记选读》22篇文言文,其中讲读课文10篇,自读课文12篇,要在9周内完成,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也许有的专家说,其中许多课文是自读的,不需要教师来教。但是苏教版语文教材还设置了5本语文读本,既然是自读为什么不放在读本中呢?个中奥妙,的确耐人寻味。
      2.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看,两者的学习时间是1.25学年与1.75学年之比,选修课比必修课整整多了一个半学期,因此选修课无疑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重点。然而,实际的教学情况是,不少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只是把必修的教材上完,其他所谓选修时间基本上都是通过设置清一色的与高考有关的或对口的选修课程用来进行高考备考的,这样的选修当然就会形同虚设,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虚化。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所谓的选修课,几乎全部由学校强行规定,一刀切,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和空间。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庄严宣告选课是让学生“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我们选修课的课改实践却竟然不给学生任何选择的自由。既然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定,那就是不扣不折的必修课;既然不给我们学生任何选择的机会和自由,那为什么还要给课程贴上选修的标签?有的专家可能说,这是个别学校念歪了经。但是,当全省的99%的学校在16本选修教材中只选修了《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或《史记选读》,而对其他选修教材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还能再在斗室里高谈阔论吗?我们还能发自肺腑地说,“选修课的实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而选修课程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吗?理论上讲,选修课的开设理应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拨,应该成为根治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弊端的有力举措。为此,我们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应考虑对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呢?
      3.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虽然我们并不赞成这一说法。但是,高考的实际导向作用仍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语文新课程结构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果说用1.25学年,学习了语文必修的5本教材就基本完成了高中学业的话,就基本上可以应付高考,那绝对是痴人说梦。那绝不是值得庆幸的“减负”,而是语文教学深重的悲哀。而如果教材编写者,不顾教学实际,盲目地自我膨胀“人文性”,那不仅有自我标榜、标新立异之嫌,而且教学一线的教师也不会买账。于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只好把选修课程当做必修课程来教,选修课程的特征也就被淡化了,教学的内容也就会与所设想的相背离,导致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虚化。课程实践与理想目标的错位将成为课改的新问题。
      三、追求浪漫,回避现实,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是一个广泛达成共识的结论。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过于注重教材的专题思想内涵,过于追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的人文性优势的浪漫,让教材的教学无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其人文性相提并论。这就必然导致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关注“人文性”,忽略了“双基”目标的落实。文本教学偏重人文性远离工具性,课堂教学普遍有滑向“思想课”的倾向。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由此不难看出,就学科特点而言,学习语文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正如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倪文锦先生说:“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或动机,只要我们忽视或轻视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地、人为地强调政治性或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定会受到挫折,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政治思想教育或人文熏陶,而且语文水平也必定下降。道理很简单: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语文建设》2009年第7期)先从几个真实的事例说起。
      事例一:2005年以前,中学生基本上还能写出比较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而新课改以来,大面积地出现了文体不分的现象,规范的严谨的议论文更是少见。有的学生上到了高中,还分不清什么是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有的学生不清楚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不清楚文言文中几种倒装句式和词类活用;有的学生不清楚对比与衬托,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有很多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不知道怎么写。学生读,读不到位;说,说不成样;写,写不规范;作,作不成篇。
      事例二:2010年江苏高考试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结果相当多的高中生回答错误。2011年徐州市高考模拟试题:请结合材料,写出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两部。结果90%的学生不知道写什么。2011年江苏高考试题: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很多理科生望题兴叹。2011年江苏高考名句默写试题: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全省约90%的学生是空白。
      凡此等情形,不一而足。可见淡化知识的情况严重到了何等程度。当然,按照以前历史的经验,我们清醒地知道,照搬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没有知识或不需要知识。如果,我们教材的编写者回避现实,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人文性优势的浪漫,只凭着满腔的口号和激情的表演,而不注重教学实践的真实和有效,用一种倾向去掩盖另一种倾向,势必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同时,高考考场上考查的也并不全是感性的人文词素。这种教材与评价的不对等,是否能给那些教材的编写者一些启示呢?如果我们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拒绝责任的担当,而不敢在教材中明确语文到底该学哪些知识的话,那在教学一线的师生又怎么清楚语文课程应该有的知识是哪些呢?更不用说如何掌握它了。不客气地说,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既是语文课程缺乏科学性的明证,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最大的败笔。有人说,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可能是一场灾难,到那时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责任呢?语虽偏激,但绝非杞人忧天。
      离开了教学实际,离开了教学实践,再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作为新课改在实践层面上的一分子,笔者对当前课程的教学情况有着深切的了解,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感忧虑。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能够直面现实,敢于担当,笔者相信我们的语文教改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魏本亚,时金芳.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程红兵.建平中学模块课程建设[J].中学语文教学,2005,(9).
      [3]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朱昌元.我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点看法[J].新语文学习,2008,(2).
      [7]陈新文.摭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冯丽娜.用原形阅读理论反思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存在的问题[J].现代语文,2009,(8).
      (张波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221200)

    推荐访问:中会 教学实践 苏教版 尴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