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

    时间:2019-04-25 03:2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299-02  摘要:纵观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大发展,先秦诸子百家争相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为古代音乐思想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是重要的学派之一。虽然老庄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反对的,但其中的思想也有其先进性与可塑性。其思想与刘安所著《淮南子》中的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关键字:老子;庄子;无为;音乐思想;现代音乐
      纵观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大发展,先秦诸子百家争相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为古代音乐思想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是重要的学派之一。在现在看来,他们更多的是以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来论述音乐,就像老庄的“无为思想”,音乐在他们看来,“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虽然老庄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反对的,但其中的思想也有其先进性与可塑性,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音乐中的偶然音乐等现代音乐,与老庄的音乐思想有着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下面,让我们分别从老子和庄子的音乐思想中,去探讨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奥妙。
      一、五音之说
      关于音乐“五音”的说法,老子和庄子对其有着相同的观点,且看。
      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四方。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庄子认为:“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文,非乎!而离朱是矣。多于听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矣。故此皆多骈拇枝指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庄子·骈拇》)
      庄子还认为:“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
      五色,指的是黑、白、赤、黄、青这五种颜色;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级。不难看出,在老子看来,美丽的色彩会使人眼瞎;动听的声音会使人耳聋,一切的事物只有回归到“无”,这样社会才可以统治。这段话也有其道理所在,太过华丽的颜色会使人眼睛迷乱,太过华丽的音乐会使人沉浸在音乐中,不利于治理国家。但老子作为哲学家,全盘的否定未免有些偏激了。而庄子作为老子的继承者,他的思想是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其思想跟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辙。在庄子看来,五色和五声都会使人丧失生命,都是圣人的罪过。可以说,他们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要想统治老百姓,就必须舍弃一切的艺术,没有了五色五音,老百姓就好统治,社会就会安定,君王就会专心治理朝政。仔细想想,如果老百姓失去了听觉、视觉,变得愚昧无知,那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的恐怖啊!可见,老庄这样的观点过于偏激,过于片面了。
      二、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无为,目的是无不为,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庄子的无为是真正的无为,他主张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老子主张“任自然”目的是按自然规律来处世治国,庄子的“任自然”是保持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1】以原文为例:
      老子认为:“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鼓,恒使人无知、无欲也。使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所不为。”(《道德经》第三章)
      庄子认为:“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老子和庄子主张的无为有其本质的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主张不要去追求事物,任其自由的发展。
      说到这里,昆明学院的杭丽华老师这样说道:“正如《淮南子·说山序》中所述:“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得美矣。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得丑矣,则无美无丑。不求美又不求丑,是谓去同。”去掉美的,去掉丑的,剩下就是自然,是一种单纯的形式,是抽象的结果。而这抽象的形式就是美,这就是现代派作曲家们苦心探索的目的。”【2】
      畅所欲言,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无为,自然界的事物就会保持原样;有为,自然界的资源就会枯竭。在现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真的需要用“无为”去克制那些不好的行为,自然界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们为了寻求自己的利益,去肆意的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整个地球也会承受不住如此重的压力。我们应该有节制的去“为”,在不破坏任何事物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大音希声
      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其核心思想就是“道”,“道”包含了所有的世界万物,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道”体现的是一种非常高深的境界,老子的“大音希声”就是出自这里。其原文是这样的: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道德经》第四十章)
      很多学者认为“大音希声”字面意思就是最高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此观点有些解释不过,通过跟自己的导师学习之后,在我看来,字面意思应该解释为“最美的音乐没有声音”。其实,“大音希声”主旨并非论音乐,而是论道,整部《老子》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道,老子借助自然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来说明为人处事的道理,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3】
      写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一位很有才华的学者——刘安,他著有《淮南子》一书。不少学者把《淮南子》列入杂家的行列,但归结起来,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杂家思想。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焉。”(《原道训》)
      意思就是说,无形,是所有有形的事物的源头;无音,是一切声音的源头。正因为无形,才出现了有形;正因为无声,才有了五音。所以,世间的万物,都是“从有到无”,这是有代表性的道家思想。也正应验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更具有说服力的应当属《说林训》里的一段话了。
      “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明通。”
      从无声中就能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声音。听有声音的人是听觉不好的人,听无声的人是听觉灵敏的人。听觉不聋不聪的人,是达到一种境界的人。可见,这段文字有很深的哲学内涵和美学价值。在音乐方面,我们可以在“有声”与“无声”中寻找到音乐的真谛,可谓是已经“出神入化”了。就像西方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的大部分巨作都是在他接近耳聋或已经耳聋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就拿《田园交响曲》来说,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作品中主要是以快板和小快板为主,里面的休止符,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的创作动机,似乎我们也身在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带给我们的喜悦心情。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可以在别人的“无声”中“得其所问”,那这个人肯定超乎一般人了。
      可以说,老庄的音乐思想在虽然在有些方面是过于偏激的,但其中的很多哲学思想,对我们后世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许没有道家,也就不会出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而音乐的伟大思想也不会像雨后春笋一样随之破土而出。
      参考文献:
      [1]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南大学出版社,2006(2007重印)
      [2]杭华丽.浅析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老庄哲学思想[J].音乐创作, 2009年第二期
      [3]杨赛.《老子“大音希声”论》,《大音(第一卷)——音乐学 宗教学 人类学之间的对话》(曹本冶 编著)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8月

    推荐访问:无声 胜有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