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临床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时间:2019-04-08 03:24: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21例患儿中发热19例、咽峡炎20例、淋巴结肿大21例、肝脏肿大16例、脾脏肿大9例、眼睑水肿11例、鼻塞5例、皮疹12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18例 (86%),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18例 (86%),EBVIgM检测阳性19例 (90%)。肝功能异常11例,心电图异常4例,胸片检查异常2例,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者共5例,隐血2例。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效。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儿童
      作者单位:462000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儿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我院近年来共收治IM患儿2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1例患儿中,男12例,女9例,发病年龄8个月至13岁,,其中6岁7例。诊断标准 ①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大,皮疹等典型症状和体征。②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常淋巴细胞比例≥10%或总数高于10×109/L。③血清EB病毒IgM抗体初期阳性,以后转阴,或双份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抗体水平4倍以上增高,或EB病毒早期抗原(EA)抗体一过性升高,或VCAIgM抗体初期阳性,EB病毒核心抗原(EBNA)抗体后期转阳[1]。符合第1项临床表现,且具备其他2项中的任何1项即可诊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①发热19例,体温375℃~405℃,病程(467±211)d。②咽峡炎20例。③淋巴结肿大21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18例、颌下淋巴结肿大10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6例、耳后淋巴结肿大14例、腋下淋巴结肿大6例。④肝脏肿大16例。⑤脾脏肿大9例。⑥皮疹12例,为多样性皮疹,红斑或斑丘疹。⑦眼睑水肿11例。⑧鼻塞5例。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全身不适等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WBC)<40×109/L 3例,WBC>10×109/L 18例,多以淋巴细胞为主。②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异形淋巴细胞<10% 3例,>10% 18例;异形淋巴细胞增高多在病后4 d左右,7~10 d是高峰。③特异血清学抗体测定抗EBVCAIgM阳性者19例(90%)。④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5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6例。⑤心电图异常4例:T波改变1例,QT时间延长1例。⑥胸片检查异常2例。⑦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者共5例,隐血2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均采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按阿昔洛韦每次5 mg/kg,q12 h静脉滴注,连用7~14 d。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类抗生素, 有心肌损害者加用果糖,并发心肌炎给予果糖、黄芪、大剂量维生素C及短期激素治疗;合并肝功能损害者,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并发脑炎者给予降颅压、镇静及对症治疗,并发血尿给予黄葵胶囊口服。脾脏肿大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2 结果
      本组21例患儿住院时间为7~14 d,一般治疗4~7 d后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逐步回缩,血象逐步恢复,肝功能好转,2周内治愈率90%(19例)。无死亡病例。部分脾脏肿大持续3个月左右。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免疫性异常疾病。EB病毒为DNA病毒,具有明显的嗜淋巴组织性,通过其包膜糖蛋白gp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补体受体CRI(CD35)、CR2(CD21)结合进入B淋巴细胞内,并在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内不断增殖促进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且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因受EBV的作用,细胞膜发生抗原性变化,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刺激CD4+T淋巴细胞产生 Th1型的细胞因子,从而激活NK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产生E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这些细胞即外周血的变异淋巴细胞,它们能杀伤和抑制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使IM的临床症状逐渐消退[2]
      EB病毒侵犯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尤以网状内皮系统为主,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大,但临床体征往往不典型,早期易造成误诊[3]。本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皮疹、眼睑水肿、鼻塞。
      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检查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对IM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缺乏特异性,且早期增高不明显,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本组有3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小于10%,原因可能是病程较短,异型淋巴细胞数尚未完全出现。资料显示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病程的3 ~ 4 d 出现,1 周后达到高峰,持续2 周左右,以后逐渐下降,最长持续约7 周4]。因此不能仅靠1 次异型淋巴细胞< 10% 就轻易否定诊断,需要多次复查及依据临床表现作出正确的诊断。本组研究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儿童多见,0~6岁 14例,(占667%),与文献[5] 报道一致。本病在成年人发病也有报道[6],其临床表现与儿童相似。另有报道[7]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易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也应引起重视。郭霞等[8] 报道IM 患儿继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此临床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患儿,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IM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一般34周症状可消失或好转,本组患者经积极抗病毒治疗、降温等支持对症处理,发热多在4~7 d后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逐步回缩,血象逐步恢复,肝功能好转,2周内19例治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参 考 文 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4.
      [2] 戚东桂,刘荣,韩军艳EpsteinBarr病毒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29:252256.
      [3] 申昆玲加强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相关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577579.
      [4] 洪冬玲,李强,贾苍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2 例临床分析.中国实 用儿科杂志,2003,18(12):723726.
      [5] 赵方,彭华,曾宾,等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08,6(11):11331134.
      [6] 张永红, 朱学清, 刘长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诊治体会.实用全科医学,2005,3(5):412.
      [7] 严清华,蔺增榕,林世江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31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351236.
      [8] 郭霞,李强,周晨燕,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2008,48(1):72.

    推荐访问:传染性 增多 临床 细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