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高考作文题目大全集_高考作文观点不切题意现象透析

    时间:2019-04-08 03:14: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用“风马牛不相及”来形容一些考生的作文是毫不为过的,在历年高考中就出现了一些观点与题意“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尽管考生费尽了心思,但最终因文不对题而被判“死刑”,考生是徒劳无功,老师是爱莫能助,这确实是很令人痛心的事。
      高中生议论文观点不合题意的常见毛病如下:
      1.误解标题(话题),造成跑题。写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因不能正确理解标题(话题作文表现为话题)而导致偏离题意。一是误解标题中心词。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话题“北京的符号”,“符号”在这里具有比喻义,即能代表北京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如: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如果写不出某种事物的文化特征,便没有真正理解“符号”的意义,甚至是一种误解。二是忽视话题修饰语。例如,话题“校园现象”,“现象”是中心词,而“校园”这个修饰语则是审视的关键,因为有的考生写“现象”就有所限制,就必须是“校园”里的“现象”,而不能是一般的社会生活现象。
      2.误解材料,造成跑题。写材料作文,误解话题材料而造成跑题。一种情况是对话题材料的内涵把握不准确,造成文章立意的错误;第二种情况是材料(或话题)是比喻性的,没有正确理解比喻义。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师父打发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不高兴。
      师父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集市里的人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父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海滩。
      师父先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脸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可是,为什么人家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
      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对与之相似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感想或者评价,请以材料表达的主旨为立意范围,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审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其关键点是弄清“水盆与大海”的比喻义,而要弄清其比喻义则要联系话题故事来思考。故事结尾师傅的话,是品味比喻义的重点。“大海”比喻开阔的心胸,“水盆”比喻狭隘的心胸。根据材料的基本指向,可从批评心胸狭隘、倡导宽容别人的角度立意,写作过程中,两者可以只涉及一个方面,也可以都涉及,但要有所侧重。据此,可选择下面的立意来写: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开阔心胸,快乐人生。③心宽似海,成就未来。④抛弃狭隘,学会宽容。⑤开阔心胸,笑对人生。⑥宽容是阳光。
      有位考生就写了一篇《学会倾听》,以“学会倾听,善莫大焉”为基点,采用逻辑思维方式,运用例证法,选钟子期、白居易、蒲松龄、唐玄宗与周厉王、项羽、马谡等正、反事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说理深入浅出。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逻辑性,开头略带散文化倾向,显示了考生对语言形式的个性化追求。但是,这些内容与材料的中心均指向“宽容”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么好的文章,在考场上也只有无奈地判其偏离题意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考生没有理解试题的材料。
      3.游离范围,造成跑题。考生作文常常因审题意识不强或选材、过渡的失误造成行文游离写作范围,这种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
      (1)另起炉灶。考生不顾话题内涵或材料涉及的范围,随心所欲地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或随便就某人或事发一通议论。
      (2)穿靴戴帽。考生只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附和几句与话题相关的话,而主体部分的内容与话题毫无关系。
      (3)论题转移。考生要按试题指定的话题进行作文,并要做到一以贯之。而有的考生在议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而再也收拢不回。
      4.忽视关系,造成跑题。写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不重视标题概念之间关系的审视,不作辩证的思考,造成作文偏离题意。
      在审题方面的失误表现为以下几种: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只写欲望对人生的推动作用,或欲望带来的灾难;有的只写自己对“快乐”的看法,或最近一次快乐的体验,都没有涉及二者的关系。②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文章写了“欲望”,也写了“快乐”,但二者平分秋色,无主次轻重;“欲望”如水,“快乐”似“油”,二者没有融为一体。③认识偏执,强词夺理。有的指责命题人不懂事理,将“欲望”与“快乐”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生拉硬扯在一起;有的将“欲望”的作用夸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境地,如说“物无欲望则灭,人无欲望则死”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

    推荐访问:切题 透析 高考作文 观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