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辅导员对大学生评语

    时间:2019-03-31 03:17: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表现,指出该现象对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带来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旨在对今后学生管理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贫富分化 辅导员 挑战 思路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贫富分化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仅为0.16,2003年已经上升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到了2005年是0.47,2006年更达到0.496,2007年稍有下降,为0.48,仍然超出警戒线。对比世界各国2007-2008年的基尼系数值,中国保持亚洲之冠。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基本上依赖家庭的供给,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最直接地影响到高校学生的生存状态。贫富分化如同一座“冰山”矗立在各大高校中,强烈的贫富对比改变了大学生的外显行为,使得“冰山”越积越厚、越堆越高,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冰山”现象也给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贫富分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
      贫富分化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实,但过大的贫富差异必将带来社会群体的二元化,形成群体成员思想行为的巨大差异,从而对群体的协调共进产生威胁。
      1.消费水平的差异
      据笔者对福建某地方高校部分大一新生生活开支情况的调查,其中生活开支最高的10%学生平均月消费达到2500元,而消费最低10%贫困学生月均仅350元。许多“富学生”花钱大手大脚, 追求名牌,饮食基本在校外餐馆解决,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而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家庭成员以务农为主,收入微薄,所以贫困生的花费几乎全部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
      2.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差异
      “富学生”一般比较活跃,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他们可以利用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为校园的各种活动寻找赞助,往往会很快获得同学的好感,这对“贫困生”来说是强烈的打击。贫困生由于需要更多参加“勤工俭学”等,跟同学间沟通变少,经常无暇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社会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从而拉开了贫困生与班集体的日常交流。
      3.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异
      “富学生”一般优越感强烈,性格较为外向,甚至有的不乏高傲自大、学习懒散;“贫困生”由于经济因素,导致个性比较封闭、自卑、敏感、焦虑,甚至有的偏激、愤世嫉俗、孤僻、仇富;“软贫困”的现象无形地在这些贫困生中悄然蔓延,给学生间正常学习交流划下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二、解决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的必要性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贫富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应该着眼于长远,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单纯一味的经济资助。针对经济较为富裕的大学生,对其人生观改造上也应高度重视。可见,在贫富分化下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贫富学生的思想重组
      我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存在某些体制不健全及道德失范现象,以及改革开放下的中西文化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等诸多因素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部分经济富裕的学生,本着“啃老”的思想,守着父辈们辛苦打拼的成果,坐享其成。而贫困大学生相对缺乏对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防御能力,面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既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境;另一方面也应增加对“富学生”精神层面的开导,鼓励其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制定目标、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才。
      2.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为了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贫富分化是摆在各大高等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所产生的影响牵涉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个层面。解决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和“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其能否成为未来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安定
      贫困生不仅背负着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还不得不为了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四处奔波,“因教致贫”的情况在有的家庭里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的是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对比心理。为了拥有“大学新生三大件”,有的学生不惜向本已贫困的家长开口甚至撒谎,而父母则不惜举债去满足子女的要求,有的因无力偿还甚至引发家庭悲剧;加上大众传媒功利化宣传,使得部分学生纷纷效仿,从而出现拜金主义等非主流的价值认知,势必威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安定。
      三、贫富分化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校园学生贫富差距现象及对当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多方关注。学生的贫富差距问题对当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拜金主义的蔓延, 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难度
      少数经济富裕的学生以高消费为荣,在其生活圈中有较强的影响力,无形中学生们悄悄蒙上了金钱色彩,从而渐渐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当今, 大学生的求学观念日益趋向于实用主义, 人生观价值观功利性明显增强, 甚至恋爱观的功利色彩也很浓。
      由于少数富裕学生的高消费奢侈行为与我们一直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教育产生强烈冲突, 让平日简单的说教工作变得苍白无力,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水平。
      2.贫富差距导致了管理效能和群体凝聚力的降低
      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将学生从经济层面上无形中分为不同类别,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交际范围。许多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往往以经济状况的好坏来划分,有能力拥有较高档次物质的学生,他们三五成群,旅游购物,显得很有共同语言。同时,经济拮据的贫困生,他们或感慨同龄不同命,或守株待兔,或穷则思变,其交际圈基本上也是经济基础相当的贫困生。久而久之,传统校园里淳朴真挚的同窗之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由各个层次经济级别的学生组成的各种小圈圈。贫富差距导致了交友分化,同样也分化了大学生们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贫困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问题,而“富学生”由于有了较好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作为后盾,他们往往不担心就业。由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这种“裂痕效应”使得群体的凝聚力明显下降。而班集体也因同学间团结友爱的基础的缺失而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班级管理效能大大下降。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敬畏感,遇到问题没能及时跟辅导员沟通,从而师生关系逐渐疏离,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
      3.个别学生诚信度不高
      国家以及社会给予贫困生的补助是有限的,而得不到援助的学生对此意见很大。某高校的调查显示: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73.27%;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贫困生总数的64.51%;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的占贫困生总数的52.53%。
      显而易见,随着贫富分化愈趋剧烈导致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也日趋“贫困”。自卑、阴郁、偏激成为他们“软贫困”的代名词。有些大学生得到贷款并顺利完成学业后没能按约归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高校只好把本该发的毕业证扣押,要求大学生在全部归还贷款后才发给毕业证。而这种情况对于正值毕业的大学生更为不利,由于如今面试单位都要求出示毕业证原件,而这些学生无法准时提交,导致在校园里的贫困延续到职场上,这对贫困生的心灵,无疑又是打击。但若按时发放毕业证,无形中滋生了诚信度不高的大学生故意不还贷,最后导致学生与母校对簿公堂。因为这些学生认为国家给他们的援助应是无偿的,所以行为上抵触还贷,从而增加了对其诚信教育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银校间的合作。
      4.资助不当衍生的问题
      针对贫困生问题,我国政府和各个高校也出台了许多政策给予贫困学生扶持与帮助,但在现实的操作层面由于多方面原因总会存在问题,从而衍生其他矛盾。
      在资助方式上,有些学校没有认真鉴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只要申请,就给予资助,资金不够,就采取轮流坐庄,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公平的资助形式,实质并上不公平,有些贫困学生由于自卑而放弃申请,从而产生资助盲区;在资助方法上,没有考虑到贫困状况的动态发展问题,要么根据一次性统计的贫困生数据简单来分配资助指标,要么根据资金额度来平均分配资助指标,造成资源利用极不合理,资助缺乏针对性;在资助原则上,不论是特困还是贫困,都能享受无偿资助,使得一些贫困生容易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在资助程序上,助一次,就民主评议一次,谁的票数高就资助谁,造成贫困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等等。
      四、贫富分化下辅导员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1.思想教育与引导
      (1)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高校应当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辅导员平时跟贫困生沟通时以勉励为主,激发贫困学生对生活的热情,重燃生活的希望。因此,辅导员应引导贫困学生辩证看待贫穷,重树信心。通过举办优秀贫困大学生事迹报告会,请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奋斗历程来感染、激励其他的贫困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让其明白困难只是短暂的,前途是光明的,莫为金钱所魅惑、莫被眼前困难所打倒。金钱只是生活的工具,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丰足而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该类学生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对“富学生”的思想引导。一些富裕学生因为物质无忧而精神空虚。此类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一般不担心就业问题。针对这些学生应对其思想引导,改变其“啃老”的惰性思维,让其明白只有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得来的成功才实至名归。相反,若想通过“窃取”父辈的劳动成果而获得成功,终究名不副实。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该类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其助人为乐等主流思想倾向。
      2.做好物质援助
      对贫困学生来说,物质援助是最直接的帮助手段,也是学生中间比较关注和敏感的话题。辅导员应认真组织部署各类助困资金的发放工作,多调查多沟通,做好摸底工作,注意观察受助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必要时应与学生家庭沟通交流,以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力求把各类补助发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
      在国家和学校的困难补助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直接的经济扶助措施外,高校还可通过组织培训、创办社团等方式,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尊、自信、自强。在这方面,辅导员工作仍然责无旁贷,应善于利用社会企业的各类职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兼职等社会实践,既锻炼了能力又拓宽了生活费来源。
      3.提供心理支持
      “80末”、“90初”大学生最欠缺的是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正确实施心理辅导,不仅仅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保持高校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其实践方法会随着在校大学生主体对象的更新、流动不断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由于贫富分化带来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除了思想疏导之外,还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心理疏导。一个人处在挫折和困境之中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的心理乃至极端的行为。如今的大学校园,学分制广泛推行,使得学生组织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团是全流动的、班级是半流动的而宿舍是固定的。针对这个特点,辅导员应以宿舍为单位设立“宿舍心理疗养师”、实施“友情心理辅导”。以舍长带头,定期对舍长工作进行评定,实行KPI考核。而舍长也可根据自身状况交由宿舍其他同学组织。对接受心理疗养的学生以月为周期,进行正态分析。把分析的结果汇报给学校资深心理疗养师,让其献策。针对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不严重的,也可考虑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联谊,一方面可以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与其他非专业同学的友情交流。另外,辅导员可采取个别谈话、设置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等方式,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愁,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2)人文关怀。针对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 辅导员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多投入一些人文关怀,建立必要的心理危机档案,关心他(她)的实际困难。同时,善于了解这类学生的优点,通过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比赛,或者专门为他们设计和组织一些展示其能力的活动,来帮助这类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建立自信,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即便遇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应当及时联系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联系学生家长,尽快建立学校内部、学校与家长各类信息反馈通道,必要时,选择合适的学生成立“特别看护”,多渠道开展、全方位实施“危机干预”,并协助家长、克服困难,尽快让学生得到医治,要尽心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4.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利用发放助学贷款的有利时机,及时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信用观念教育,通过签署“诚信承诺书”等形式,使贫困新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珍惜自己的个人信用;同时,注重挖掘和宣传学生的诚信事迹,感染和坚定贫困大学生的诚信信念。此外,还需要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诚信氛围,通过组织大学生诚信论坛、开展诚信主题班会、组织生活,进行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等,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5.辅导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刚出校门就直接走上了辅导员岗位。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也可能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定势,对于家庭富裕学生或贫困学生都可能产生固有的一些错误看法,这将直接影响到与自己所带学生相处及沟通的效果。有些年轻的辅导员由于缺少社会、家庭生活的体验,对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不足,往往难以与学生形成共鸣。因此辅导员老师应充分利用每一次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把工作做到实处。
      辅导员工作平凡而又琐碎,工作的绩效关系到学校稳定、发展的大局。贫富并不是错,更不是学生自身的错,我们应正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适时提供精神支持和适当的物质帮助,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贫富分化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只要我们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方法得当,相信能够将这一问题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
      [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75
      [3]连风宝.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4,1:44-45
      [4]李红革.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6,6:25
      [5]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报,2006,11:77-78

    推荐访问:辅导员 贫富 分化 挑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