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由生物高考题引发的教学反思_生物历年高考题全国卷

    时间:2019-02-08 03:17: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越来越强,但是针对高考,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高考题 反思 教学建议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愈发重视,实验教学愈发多样化。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学生,整体上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对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了然于胸。契合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渐渐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刚刚结束不久的2011年高考,整体上看进一步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对考生的能力进行充分的考查,强调了思维性和技能的考核,对考生学科素养、能力考查的要求平稳中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从生物高考题的作答情况中,我们感受到,很多考生在深层次思考和规范性操作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在不少考生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不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预期。例如从2011年江苏省生物高考试卷第26题、第28题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看到:我省中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仍然较薄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面我就2011年江苏省生物高考试卷第26题、第28题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26.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摇?摇?摇?摇;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摇?摇?摇?摇。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28.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h、36h、48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h、12h、24h、36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5―8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苯酚―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摇?摇?摇?摇。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摇?摇?摇?摇。
      (3)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苯酚―品红试剂是一种?摇?摇?摇?摇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摇?摇?摇
      ?摇 。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摇?摇?摇?摇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摇?摇?摇?摇。
      (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摇?摇?摇?摇。
      
      一、试题分析
      第26题,此题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为知识背景,结合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考查,要求考生对于酵母菌呼吸类型、场所和种群增长的过程、抽样检测法掌握比较熟练。(1)小问考查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通过分析,AB段酵母菌增长较快,没有乙醇产生,推断酵母菌此时进行有氧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C段酵母菌增长速率减慢但还在增长,有乙醇产生,故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小问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降低的原因,C点以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并且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溶液pH值下降,当然还有代谢废物的积累,这些都会引起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3)小问考查在无氧呼吸出现后,葡萄糖迅速被消耗的原因,一方面,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使葡萄糖消耗速率加快,另一方面,由于无氧呼吸消耗相同葡萄糖产生的能量较少,故酵母菌增长消耗葡萄糖速率较快;(4)小问考查了计数后得到的数值比酵母菌种群增长的真实情况多的原因,可能由于为摇匀或计数前未染色把死的菌体一并计数。
      第28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验分析题。解题时务必明了并紧扣实验目标――“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此题涉及的内容是考生平时熟知的,但表格和图像呈现内容较新,信息量较大,考查考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1)小问步骤③的处理,实质是对根尖进行“解离”――使根尖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小问容易答非所问。要求是为“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措施是在“镜检时”――而不是其他环节――进行“正确的操作”,应该回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3)考生都该知道是“碱性染料”――染色体染色。(4)围绕“计数时”如何处理,可使获得的数据更科学――更准确、更小误差,那就在“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了,可取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考查实验中的基本原则。(5)读表中数据,分析归纳对应的结论:①在相同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和相同清水培养时间下,比较两种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的处理效果,指数较高的是0.01%;②先在图表中找到最高的细胞分裂指数――14.46%,尔后查找对应的处理方法: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6)首先要看清图中细胞a与其他细胞的区别,通过观察,发现其染色体数比右下角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少得多,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未加倍,秋水仙素没能发挥作用――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二、考生答题失误原因分析
      第26题,这道题目考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想不到和写不全,在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场所和呼吸类型方面只写一个方面,在分析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速率加快没能联系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在分析酵母菌计数方面没有考虑到计数前未染色,采用的是总菌计数法,这些都暴露了考生分析综合能力不强,对于实验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分析。
      第28题,这道题目详细考查了实验过程,并考查了分析图表的能力。考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表述不够规范,对于实验过程和所用材料没有很好地理解记忆,在实验中的重复性原则未能很好应用,在观察a细胞的染色体时没能联系到秋水仙素的作用时期引起的染色体未加倍,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有些考生并没有完成过本实验,只是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结果的机械性记忆,并且也暴露了一部分考生分析复杂图表能力的不足。
      三、反思
      两道实验探究试题涉及的知识背景学生并不陌生,都是学科主干知识,其中第26题是以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动态变化”为素材经改造而成的,结合酵母菌的呼吸相关内容。第28题是以必修模块2《遗传与变异》中“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素材改造而成的,把低温改为秋水仙素,考查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但考生答题的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迁移能力有所欠缺,信息量大的图表信息处理不够精确,对于实验过程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够到位,答题不够完整和规范。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那么教师重点花大力气培训的实验为什么考查结果还是不够理想呢?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第一,学生实验不够深入彻底,生物实验课变成学生的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实验并没有真正开展,致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于获得实验技能和经验,对于对照的原理与方法没有真正理解,停留于对表面形式的记忆,遇到新情景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第二,实验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将探究实验变成验证实验来做,没有引导学生去探究,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弱化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致使学生依赖性逐渐增强,分析综合能力日渐不足。另外,在高考的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不足,这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综合利用知识有关。
      四、教学建议
      1.真正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生物科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生物老师应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活动,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去把握实验的实施方案,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有关理论对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只有在实验过程中获得鲜活的感性认识,才能获得实验技能和经验,遇到新情景下的实验才有可借鉴的经验,也才能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2.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训练,重视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设计的整体性、实验探究的开放性、分析实验的科学性、实验归纳的多元性来着手。
      3.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从一个素材入手,多角度答题,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题。
      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新课程引导学生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学之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反思 引发 生物 高考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