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的女性主义解读:推销员之死小说

    时间:2019-02-03 03:18: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悲剧的一生,威利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诠释琳达的悲剧命运。琳达是该剧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天使型”的家庭妇女,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关键词: 戏剧《推销员之死》 “美国梦” 女性主义解读 女主人公琳达 悲剧命运
      
      1949年,当代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发表了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该作品问世以后,在美国戏剧界引起了轰动,而且成为西方现代悲剧的典范,被公认为二战后美国的重要剧作之一。长期以来,有关该剧的评论大多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曲折,任务命运的悲惨,社会现实的冷酷,特别是作品中男主人公的“美国梦”破灭方面,对女主人公琳达的形象未能做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以“美国梦”为大背景,诠释女主人公琳达的悲剧命运。
      一、背景概述
      《推销员之死》由两幕和尾声三部分组成,舞台现实时间只有两天一夜。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名推销员,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期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可是在他的晚年,事业开始走向低谷,因为年迈体弱,他希望调到办公室工作,但老板非但没有接受他的请求,反而将他解雇了,加上两个儿子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心灰意冷,终于在幻想的引领下走上自杀的道路,企图通过制造撞车事故的假象为儿子留下一笔两万美元的保险赔偿金。戏剧在威利凄惨的葬礼中结束。《推销员之死》揭露了标榜美国社会对每个人都提供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使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美国梦”宣告破产。一直以来,评论家们都将注意力放在分析“美国梦”的破灭或者分析小人物威利失败的悲剧历程上,而对剧中女主人公琳达的女性主义解读方面的论述缺少相关的关注。
      二、琳达的悲剧命运
      《推销员之死》中的女主人公琳达是威利忠实的妻子,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妇女,是西方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她的活动局限在家庭内部,服从丈夫,从不插手社会事务。琳达是威利的坚定支持者。“天使型”妇女维护男权秩序,“为了符合英雄(丈夫,男人)们的道德,她完全放弃了女性自我,为丈夫而活,从而获得在男人的道德中的超稳定品格的崇高评价”。[1]琳达对丈夫的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她体谅丈夫的艰辛疲劳,从生活上处处体贴照料,想方设法安慰、奉承威利。虽然威利是个潦倒失败的小人物,但她一直维护他的人格尊严。比如第一幕第一场,当她看见威利踏进家门,就知道威利工作了一天已经筋疲力尽了,“在床上一骨碌翻起身。她起了床,穿上睡袍,竖起耳朵听着”,[2]以无限的耐心和温柔抚慰他,从这一个动作就可以看到丈夫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比如威利在剧中对琳达说:“你是我的命根子,我的主心骨,琳达。”[2]她知道丈夫没了薪水而寻思自杀,但她从不当着丈夫的面流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贤妻良母”。
      琳达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中心,而女性只是一种陪衬,只能永远站在男性的背后。琳达不仅是家庭坚强的经济支柱,而且是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精神支柱。威利可以在她身上找到精神的慰藉。她虽然承受强大的经济压力,却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她耐心地规劝儿子与丈夫和解,帮助丈夫摆脱各种顾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并且对儿子的迷惑与灰心表现出了一种善解人意的体谅。她在儿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她从一开始就理解并深深懂得威利和比夫一直到剧终时才明白的道理:爱是没有条件可言的。她把自己对家人的爱全都无私地贡献了出来。
      琳达是“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3]男人们在社会为名为利拼搏,为了各种虚幻的梦而做出种种努力,在各种不平等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的认可。而社会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物质财富来评判的,威利和两个儿子为了他们不切实际的梦而导致了家庭的分崩离析,在为事业、为学业而奋斗、拼搏或耽于享乐时,他们似乎从来就没有顾及林琳达的感受。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琳达才是“美国梦”的直接受害者。“美国梦”是一种全社会的主导意识,这种主流的文化霸权剥夺了个体的基本评判能力。威利性格的一大弱点就是不能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而是顽固不化。琳达这样一个弱女子不能改变威利父子的信仰,所以只能屈服迁就,以至于当威利在波士顿有了情人,背叛了自己和家庭时,依然宽慰丈夫,原谅他。琳达最终成为了“美国梦”的牺牲品。
      三、“琳达”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为一位“天使型”的家庭主妇,琳达很清楚家庭面临的生存环境。“美国梦”不仅扭曲了威利的灵魂,而且腐蚀了他的整个家庭生活。出于对威利的爱护与推崇,琳达时刻维护着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既未指责过丈夫的目标,又从未劝阻过他对梦想的追求。威利没有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没有提供给妻儿们幸福舒适的生活,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来贴补家用,反而让妻儿跟着受苦。但他对于妻子的愧疚,对于儿子误入歧途的自责,从来没有勇气承认过。最后威利自杀,留给琳达的是无法弥补的痛苦。琳达将在痛苦和忧愁中度过余生,在丈夫的墓前她说:“亲爱的,原谅我吧,我哭不出。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可就是哭不出。我实在不明白。你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救救我吧,威利,我哭不出。在我看来,你只是又去出差了。我一直在盼着你。威利,亲爱的,我哭不出。你为什么这样做呀?我想来想去,想去想来,就是想不明白,威利。”[2]琳达不愿意承认威利的死亡,以至于不愿意接受威利死亡的事实,只是觉得威利出差了。在社会和家庭中苦苦挣扎了一生的威利消失了,一个家庭脆弱的支柱断了,大儿子比夫厌倦了城市的生活去了美国西部,次子哈皮则冲进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去实现威利没有实现的梦想。面对家庭的四分五裂,作为女性,琳达要如何去承担这样的悲剧呢?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推销员之死》不仅是威利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而且是琳达的悲剧。
      四、结语
      从女性主义理论从角度来看,造成琳达悲剧命运的原因除了根本上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以及人们对“美国梦”的推崇外,更主要的是琳达没有在照顾丈夫和儿子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事情来做,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丈夫和儿子身上而失去自我,承担这样的悲剧需要极强的承受能力,以及能够及时把自己对悲剧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而这对于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下层妇女来说将是多么大的考验。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支持的女人。”然而,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伤她心的男人,虽然女权运动发展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女人想要有所作为仍然是十分困难的,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特别是女人还肩负着养育和教育下一代的重大任务,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女人肯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艰难,一个女强人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褚蓓娟.西方文学中任命型女性形象及其成因[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7.
      [2]陈良廷译.阿瑟.米勒剧作选――推销员之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姚本标.谁才是“美国梦”的真正受害者――《推销员之死》女主人公琳达的身份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8-91.
      
      (作者卜巧玲系徐州师范大学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推荐访问:推销员 之死 琳达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