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哈克.费恩:一个不朽的儿童形象 哈克费恩历险记中文版

    时间:2019-02-03 03:16: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马克・吐温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儿童形象成为伟大而不朽的艺术典型,尤其是“好孩子”“坏孩子”形象更是引人争议。关注人性,释放天性,在“坏孩子”哈克・费恩身上马克・吐温表达了他的深邃思考。
      关键词: 马克・吐温 “好孩子” “坏孩子” 哈克・费恩
      
      在汉尼伯镇叔叔家度过童年生活的马克・吐温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他那引人发笑的风趣、幽默的故事散发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马克・吐温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儿童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笔下的儿童形象并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大体上可分为“好孩子”与“坏孩子”。19世纪美国流行一种严肃的儿童小说,在这类道德小说里儿童分别被标上“好”与“坏”的标签,“好孩子”总是有好的结局,“坏孩子”则无一例外地总无好下场。这种千人一面、内容虚假说教的作品引起一些美国作家,特别是西部幽默作家的强烈反感。从4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了与这种儿童小说唱反调的作家,他们替“坏孩子”叫好,其中首推马克・吐温。“坏孩子”的典型代表是《汤姆・索亚》中的汤姆,《哈克贝利・费恩》中的哈克,《坏孩子的故事》中的吉姆,“好孩子”的典型代表则是汤姆的异父兄弟席德,圣彼得堡的模范孩子威利・穆伟森,《好孩子的故事》中的雅各布・布利文斯。
      其实,无论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都表明了马克・吐温对社会的一种态度,他并不欣赏赞成“好孩子”,因为他们身上缺乏正常儿童所具有的一切儿童的天性,例如好奇、顽皮、喜欢幻想等。以“好孩子”雅各布・布利文斯为例,他为了讨得大人的欢心,对父母的话总是百依百顺,哪怕他们的要求是那么的荒谬和不近情理;他认真读书,从不逃学,上学从未迟到过;无论能占到多大便宜他都不撒谎,只是说“撒谎不好”,这就是他的充分理由。他老实巴交得令人可笑,却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受到社会的赞赏,因此被称为“好孩子”。但他们在百分之百服从刻板的教育制度的同时,也丧失了儿童美好的天性,实际上成为一群可怕的“好孩子”。
      相对“好孩子”而言,“坏孩子”搞恶作剧、开玩笑、逃学、撒谎,一切行为都同“好孩子”迥然不同。但是,“坏孩子”真的坏吗?他们只是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格格不入,他们才是马克・吐温赞赏的真正的好孩子。当然,这类艺术形象并不是没有缺点,即使如此,也是正常健康的。因为他们具备一切儿童应有的特性,而且从不压抑自己的天性。因此,这些“坏孩子”才是真正可爱的。
      海明威说过: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均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被公认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塑造得最完美最动人的儿童形象,被评论界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奇迹”。哈克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
      哈克从小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没有接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可以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他却“坏”而不“恶”,对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个纯洁儿童所特有的好奇和敏感。哈克淘气、撒谎、不愿受人管束,但他正直、善良、纯朴、实在,对传统观念敢于反叛。哈克从小失去母亲,唯一的亲人是爱发酒疯的父亲,但也已经失踪一年多了。哈克被人们看做“野孩子”,好心的道格拉斯收养了他,送他上学,要把他培养成“文明人”。可哈克认为在寡妇家“太闷气”,是“一天到晚活受罪”,于是就用逃学、到树林里去睡觉或同汤姆等玩强盗游戏来“换换空气”。父亲突然回来后,常在酒店毒打他,哈克受不了父亲的毒打,更受不了沉闷无聊的文明教化,终于出逃了。这正是出于对“文明社会”的不满的反抗。虽然哈克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但这种不愿受任何拘束、追求自由,反感甚至厌恶腐朽呆板的传统教育方式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哈克同黑奴吉姆漂流在“自由之河”密西西比河上,也不知道自己将漂往何方,只是希望顺着这条河流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他同黑奴一起逃亡,就是窝藏黑奴,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来说是触犯法律的。可见当时的美国法律带有种族色彩,连哈克这样一个不受教育的“野孩子”也被这种种族歧视的偏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越接近自由州,哈克的内心矛盾越尖锐。当时蓄奴州的法律规定,帮助黑奴逃跑是有罪的,他决定写信向吉姆的主人告发。可是一想起吉姆渴望自由,且有着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等优良品质,哈克就感到为难,最后终于把信撕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泼的哈克一下子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他不再是“单纯”的儿童,而是具有两面性。他除了与社会习俗格格不入之外,还有无形中受传统文化、种族歧视的影响的另一方面。一个下层贫苦的白人流浪儿,一个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儿童,在其幼小的心灵中都无意识地存在着种族偏见,把帮助黑人奴隶寻找而他也在寻找的自由视为犯罪,可见种族歧视观念影响之深。选择哈克这样一个“野孩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和讴歌的对象,反映了马克・吐温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慨之情。哈克身上具有的崇尚自由、鄙视金钱、诚实善良、见义勇为等品质正是当时人们所缺少的。哈克这一形象既寄托了马克・吐温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又凝聚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
      马克・吐温塑造的“坏孩子”哈克・费恩形象,成为伟大而不朽的艺术典型,也成为后世儿童小说形象摹写的一个范本。
      
      参考文献:
      [1]邱枫,王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J].昆明:大家,2010:8.
      [2]罗伯特・布朗.肖景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命运[J].北京:世界博览,1984:10.
      [3]黄东萍,黄秋燕.自由的漂移――论哈克的精神追求及生命美学[M].北京:作家,2009:24.

    推荐访问:不朽 哈克 形象 儿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