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你创设的情境有意义吗?:情境创设的意义

    时间:2019-01-16 03:35: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确实,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就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方向。
       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当经过一番思辨,不能片面地以为只要创设了生活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应防止以下几种倾向。
       倾向一:有些现实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拢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例如:“认识乘法”一课,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动物园里,白云悠悠,涧水潺潺,鸡兔来来往往。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都积极发言,但几乎把画面的景物描述了一遍,还和乘法没有联系。
       这位教师应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她只要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就能在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为接下来学习乘法作好必要准备。
       所以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具体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迷乱了学生的眼睛。
       倾向二: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变得越来越淡。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有位教师创设了“春游”的现实情境。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假如今天我们去春游,应该准备什么?”教师话音一落,学生们便积极发言,有说拿水的,有说拿方便面的,有说拿苹果的等等,讨论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生活问题。其实,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只要提前准备好食物和水果,让学生分就行了,教学重点应是“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等数学问题,而不是加入大量的“生活味”,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一些教师在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而有位教师就做的比较好,她教的是“7的乘法口诀”,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看大屏幕,白雪公主和并排站立在草地上的七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
       师:屏幕上漂亮的白雪公主有几位好朋友,是谁呢?
       生: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他们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小矮人下方依次出示1至7,气球上依次出现7、14、21)。
       师:七个小矮人每人手里拿了一个气球,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生: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
      生: 7
      师:从这组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3个7呢……
      生:1个7是7,2个7是14……
       在这一情境中,教师成功地把生活化的情境转化到“找规律,再填空”的数学问题中,让学生步入了“数学味”的情境,少了些追风,多了些思辨。
       倾向三:情境脱离生活实际。例如:《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互为”的含义,设计了如下情境。
       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相互成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停了十几秒钟,有学生发言了。
       生:握手。
       师:谁来表演给大家看(一名学生和老师握手)。
       师:几个人可以握手。
       生:两个人。
       师:我们相互成了朋友,你怎样理解“相互”。
       生:我是你的朋友,你是我的朋友。
       这个情境创设让学生一头雾水,生活情境成了一种形式,并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而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时时处处需要,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时,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而有些时候,通过现实情境引入数学内容却会引起逻辑混乱。
      倾向四:过于追求情境化。有些教师认为创设了情境,就迎合了新课标理念,也不管情境是否适合,有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有没有意义,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孩子,往往被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说,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总的来看,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应是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并充分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关系,“数学地”理解情境,让情境多一些“数学味”。

    推荐访问:创设 有意义 情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