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立足积极心理学,探索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

    时间:2019-01-13 03:36: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几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校的学生人数已经占到全国高校学生人数的一半,据教育部门权威统计,目前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5-25%,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5-15%。随着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的逐年提高,给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资料显示,近50%的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学校及家庭问题日趋严重。
      
      一、高职贫困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高职贫困学生与本科贫困学生相比,由于在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就业的压力更大,他们更为前途忧虑、困惑。同时自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比较欠缺,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过分敏感、孤僻内向、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自我调适能力偏低、自我认同偏差、自我消极悲观等心理现象,也导致他们容易出现以下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又称“自我否定”,是一种自我贬低或自我瞧不起自己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看重得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高职贫困学生与本科贫困生学生一样,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他们对周围经济比较富裕、学习成绩较优异、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看待学习、生活。
      2.焦虑心理。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可能会有某种不良的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高职贫困学生由于个人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他们与一般学生相比较,在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上压力更大,特别是面对今后的就业困难,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孤独心理。孤独指个体因没有知心朋友而致使其情感和思想得不到他人理解和尊重的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性格孤僻、害怕交往、顾影自怜、内心封闭。高职贫困学生虽然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由于自卑感重、自尊心过强、过度敏感,有困难也不愿他人知道和接受帮助,久而久之,就容易限于孤独的境地,产生孤独的心理。
      4.文饰心理。文饰心理就是企图掩饰自己某些处境的一种心态。高职贫困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因贫困带来的其他方面落后感到羞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极力掩饰自己的贫困。高职贫困学生的文饰心理及其行为是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下而采取的一种错误的行为方式。表面上保护了“自尊”,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
      5.依赖心理。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资助的经费逐年扩大和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极大的解决了高职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部分高职贫困学生却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对外界的援助产生了依赖心理。在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自强、自立、自主、勤俭、拼搏的品质慢慢消退,学习和生活也变得懒散起来。
      6.敏感心理。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很敏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容易把一些正常的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把一些小的误会放大。同时,由于在学校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受到陌生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冲击,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比较有戒心、比较敏感。
      7.偏激心理。高职贫困学生由于自卑、敏感、焦虑,心灵非常脆弱,自尊心极强,很容易受到“伤害”,情绪波动强烈。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内心不够宽广和宽容,对很多事物都带有成见和偏见,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很快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深刻启示,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提高表现欲、求知欲,树立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进取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树立积极理念。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对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改变传统主流心理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误区,加强积极心理学的普及,帮助高职贫困学生树立起积极理念,培养他们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
      2.加强积极教育。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切实加强积极教育,让他们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享受和生活的快乐,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培养高职贫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其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他们的健康人格,促进个人良性发展。通过提高自信心,提升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真诚、正直、信用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焕发自身的光芒,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治疗的目的。
      4.塑造积极人格。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为此,使高职贫困学生拥有积极人格,要加强他们的主观满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幸福、积极防御机制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他们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成为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
      5.形成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一个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从主观体验上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与此同时也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积极情绪有消解紧张心理和增强应对压力能力的功能,为此应让高职贫困学生充分感受愉快、爱、主观幸福感、满足感、乐观、希望,形成自我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兰明.心理健康的哲学智慧[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吕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精神扶贫[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3]崔征,韩立峰.浅析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J].山东文学,2008(3).
      [4]于海洋.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5]张华,季良靖.浅析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
      [6]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
      [7]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8]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9]苏鑫.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建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11]杨柳.积极情绪体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9(1).

    推荐访问:高职 心理学 立足 贫困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