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义务教育择校热_浅析如何解决义务教育段“择校热”问题

    时间:2019-01-12 03:2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普遍,社会各界愈加关注“择校热”问题。本文通过对“择校”的阐释,进而分析得出“择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教育最大化以及品德发展,从而提出从政策、师资分配、教育投入三方面来解决义务教育段的“择校热”问题。
       关键词:择校热;流动制;教育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75-01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表明,择校行为得到官方认可。当前择校现象已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大中小城市,成为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教育部门必须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择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基础上,提出解决“择校热”的几点建议。
      一、“择校”的界定
       所谓“择校”,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对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和追求。针对当前的情况,主要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通过其他渠道或手段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
       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教育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攀比等心理。
      二、“择校”对于学生的影响
       (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非正规择校生”进入好学校的过程多数较为艰难,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时,都希望能取得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但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非正规择校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很落后,久而久之,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倾向。
       在学校为争夺生源而不遗余力的同时,家长也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替孩子选择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而在择校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会被忽视。
       (二)不利于学生的受教育最大化。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接收起点较高的教育,难免会让学生在身心上都承受较大的压力,接收较大的挑战。在一所学校做“龙头”的学生,在另一所较好的学校可能就是中等或者“龙尾”,难免对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老师对这些学生关注度的降低,使他们无法跟上课程节奏,受教育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期望。家长若再施加一些外在压力,孩子对课业的吸收和接受能力就更加减弱,无法发挥本身具备的优势,更加无法挖掘他自身所特有的潜质,以至无法使他达到预期择校时的理想状态。
       (三)不利于学生品德发展。当家长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时,是否有考虑过义务教育阶段到底要给予孩子什么?有三方面因素应该予以考虑:孩子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孩子的喜欢以及孩子的品德。品德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孩子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一点。孩子是多元的,是有差异性的,尽量少些横向比较,多些纵向比较应该避免因为“择校”给孩子带来的品德发展影响。
      二、解决“择校”热的建议
       (一)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择校”热。笔者了解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2011年初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全区公办初中实行就近免试划片入学,即根据各初中学校的招生计划,按小学毕业生户籍和随父母的实际居住地,划片升入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抑制学生家长的盲目择校现象。对今年入学的初一学生,区教育局仍将实施取消本区户籍择校生初中毕业时保送首批省一级重点高中的资格。
       另从哈尔滨市教育局了解到,201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规定:小学实行6周岁入学,公办小学实行相对就近划学区招生,公办初中实行小学对口招生。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规定特别指出,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有择校需求的适龄儿童少年可到民办学校就读。
       (二)义务教育段教师实行“流动制”。教育部长袁贵仁履新,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到了“择校”上。他认为,解决“择校”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更强调,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加快学校校舍、设备、教师标准化建设,健全教师校长流动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要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择校”。
       袁贵仁说:“通过轮岗和教师的合理交流,可以有效地缩小学校问师资力量的差距。”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解读时表示,好的校长要发挥作用,要带动周围的学校都能够得到发展,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教师也不再是学校所有,而应该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合理、科学地流动。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认为,取消择校的前提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消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其实在大城市,总体而言学校在硬件方面的差距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在师资。因而,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实行教师流动、校长流动。
       (三)教育投入应讲究均衡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各学校在政府拨款以外,有些学校还拥有吸纳各方资金的强大功能,可以源源不断地收取共建单位的共建费以及家长的赞助费、择校费。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学校硬件条件的差异。
       学校硬件条件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家长在择校过程中的依据之一。现在家长都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其实,不管是买学区房择校,还是赞助费择校,都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因为优质资源的集中和稀缺,这才是教育症结所在。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郑旭敏:社会心理视角:中小学择校现象的成因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储晖:教师流动能否抑制择校热[J].教育,2010(4).

    推荐访问:浅析 义务教育 如何解决 择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