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新理念下如何妥善处理“教”与“学”关系|中非关系新理念

    时间:2019-01-11 03:19: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巧“导”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环节中应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在自学阅读中导“疑”,突出先“学”后“教”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由扶到放渐进地引导学生熟悉自学的途径,掌握自学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独立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求异,直至萌发创造的意向。因此,教师要在课前或课中精心为学生设悬念、提疑问、揭矛盾、破疑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为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质疑:①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简便计算,利用分数的性质可以通分、约分,那么比的基本性质又有什么作用?②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或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找出问题,弄清学习某部分内容所要搞懂哪些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现,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规律进行尝试解答和尝试练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中从不知到知的一个认识过程。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样以“疑”导学、先学后教,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在知识迁移处导“思”,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新课程改革强调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学到新知识是教师欲达的目标,而每一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因此要重在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中明确学习要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从旧知识中悟出新道理,发现新规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铺路搭桥,促进“教”与“学”的互动,点拨学生思维,从而实现正迁移,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时,在掌握估算的基础上,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720÷3、720÷9,比较两道题的计算的不同点后,出示例题列出算式:720÷30,教师在此知识连接点上“导”思:①30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为什么?②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除有什么不同?计算过程一样吗?学生在教师引导比较探究中,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过程,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又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师还应在容易引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演示、操作、比较、想象、推理、发散,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①把这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②摆成的几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吗?③你能发现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吗?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进行导“思”,引导学生亲自探索,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在合作中领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在疑难关键处导“议”,体现“教”与“学”的统一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呈现出一种开放状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差异都呈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疑难处启发、点拨,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自我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画、剪、拼等已初步感知梯形的计算方法,迫不及待地要汇报推导方法。我在此关键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应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转化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拼成的图形与原梯形的关系怎样?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关键处安排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可使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看法得到提高与升华,存在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在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新知,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交流讨论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但在课堂上不能放任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真正发挥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作用,要深入到各合作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从而恰当地进行调控和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四、在教学契机中导“法”,实现“鱼”向“渔”的提升
      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教师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促使学生“领悟”学法,切实有效地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如: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猜测、验证、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有时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也可适时地加强学法指导,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解答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和步骤:“分……算……加”或“补……算……减”。使学生对问题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系统认识,形成知识结构的全面沟通,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性的活动,其成功取决于教、学双方的积极活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着眼点,都应该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从教的角度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教会学生学习。忽视学法,教法会失去针对性,减弱其实效性;没有学法的教法是不完善的、不科学的。而教师恰到好处的“导”,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全体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究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由不想学到想学,由不会学到会学,最终学会、会学和乐学,从而使他们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推荐访问:妥善处理 新理念 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