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关注课文语言中的“加减法”_100以内的加减法的速算法

    时间:2019-01-08 03:2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说:“以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经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能够自觉地形成留心‘语文’的意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就是成功高效的。”课堂上,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形式上,从“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智慧”,这样一来,语文课定然会更有语文的气息、语文的味道。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直面语言,从而摸索语言形式,发现语言智慧,感受语言魅力,使我们的语文课“无时不语文”呢?我认为学习一篇课文,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中的“加加减减、增增删删”之处,有效地学习作者的语言形式,他省略了什么,为什么要省略?他增添了什么,为什么要增添这些?……诸如此类,由此刺激学生产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和警醒。
      一、敏感于课文语言中的“加法”
      所谓“增加点”就是文本中除了“主体”、“主线”外的其他内容,它们本该不被写进文章,或者不该被着重描述,却在文中出现,着以浓墨。“增加点”也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找得准、悟得深,也能层层推进,在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巨大的“磁场”,学生和文本之间发生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1.体会“增”出的着墨之彩。如《军神》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叙事文,讲的是关于刘伯承元帅的真实故事。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来叙述故事,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发展。细读文章会发现课文隐含了一条“隐线”,课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写刘伯承的同时,还着众多笔墨于写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情绪变化。针对这一“增加点”,我抓住课文中沃克医生前后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来体悟。由一开始的“冷冷地问”到“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这关切的话语体现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关心与担忧,再到他“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由此抒发他的敬佩之情。这一态度变化过程也逐步让学生对刘伯承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不断的新的认识。从课文一开始,首先印入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伤者形象,随后了解他的身份是军人,最后称颂他是当之无愧的“军神”,刘伯承的人格魅力不仅震撼了沃克医生,而且震撼了每一位学生。
      2.体会“增”出的彰显之力。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了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针对这一“增加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木”,学生默读后就会发现这样写更能彰显出樟树本身具有香气,绝不招虫的卓尔不群的可贵品质。
      二、警醒于课文语言中的“减法”
      作者在行文时,既然有增,就必然有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减的学问,删除的精彩。
      1.感悟“删”出的典型放大。有位老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抓住了句子“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布封对松鼠那么喜欢,为什么在描写时只写到松鼠的面孔和尾巴,应该也写写什么样的四肢,什么样的嘴巴之类的呀!
      生:我想是因为松鼠的面孔和尾巴给作者的印象最深。
      生: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们所有人一看见松鼠,最惹人注目的肯定是面孔和尾巴。
      生:我认为松鼠的面孔可爱、尾巴很大,应该是松鼠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部分,老师不是说写人物、动物要找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写一写吗?
      师:你们体会得真妙啊!在这里,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最具有代表性、最引人注目的两个身体部分来写,而且硕大的尾巴在后边一衬托,玲珑的小面孔就更可爱了,这又给你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生:描写人物、动物外貌的时候只要抓住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写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写得更加活灵活现。
      这位老师抓住这个典型的描写动物外貌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关于“删”的探讨。一细究,就发现缺少了写四肢、写嘴巴等,然后进行追问,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松鼠的形象有了深刻的感知,而且使学生发现了语言表达上的一种智慧。这样的过程也在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的警醒,强烈地渗透着一种语文意识,在感悟语言内容的同时也能自动自发地感悟语言的形式。
      2.感悟“删”出的韵外之致。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我们应引领学生去遵其路,识其真,品其精妙。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这是《花瓣飘香》一课中的句子。我紧紧抓住这儿的一个省略号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试着把小女孩的话补充完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如果把整朵花都摘了,花就会没有生命了。”“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如果把整朵花都摘了,人们也就欣赏不到这美丽的花儿了。”小女孩的爱花之心,学生个个都能感受到。接着,我又抛出问题:“那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句话写完,而在这儿用上了省略号呢?”课堂上沉寂了一会,在一番默读思考后,学生联系上文认为:“小女孩知道摘花是错的,所以她不好意思,被作者叫住了问,就害怕了,连话都没说完整,连意思也没表达清楚。”一个省略号把女孩的“不知所措”与“惶恐”很好得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语言形式中的小标点、大智慧。整个教学过程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感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既撞开了学生情感海洋的闸门,又加强了他们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加加减减、增增删删”是作者行文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智慧,这也应成为我们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时的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访问:加减法 课文 语言 关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