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

    时间:2019-01-05 03:36: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创造性
      
      当前,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
      一、引导探究学习,促进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要尽可能地让他们经历合作、探索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质的提升,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的一堂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客车和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客车行了全程的,货车行了全程的,哪一辆车离中点近一些?”我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独立思考。开始他们都愁眉苦脸,渐渐地有的学生茅塞顿开,迅速地在练习本上算了起来;而有的还是一筹莫展。接着我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下全班沸腾起来了,因为经过自己的一番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各小组的声音真是一浪高过一浪。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纷纷要求发言。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与中点处进行比较,看哪辆车离中点近;(2)直接进行比较,两辆车都超过了中点,看哪辆车行的路程少就是离中点近;(3)画线段图进行直观比较;(4)剩下的路程比较,因为两辆车都超过了中点,则剩下的路程多就离中点近;(5)假设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通过计算来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灵活,如此开阔,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发展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要留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
      例如,我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想办法找出长方体的特征。有的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有的学生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发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发现有的长方体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有的学生还发现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处有一折痕,通过量一量发现每4条折痕是相等的……在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后,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来拼一个长方体框架,有了前面的基础,大多数学生都能有所选择地取出8个顶点,12根小棒。很快,学生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框架: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相对的2个面是正方形的,也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在操作中培养了自己的空间观念,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鼓励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照这样的速度,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通过动脑思考,学生得出了以下解法:解法一:200÷(200×÷3)或1÷(÷3);从倍数关系考虑可得解法二:3×[200÷(200×)]或3×(1÷);用列方程的方法可得解法三: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200÷x=200×÷3;从时间÷路程=单位路程所需的时间,可得解法四:3÷;如果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则可获得解法五:(3÷2)×5;解法六:3×(5÷2);解法七:2/3=5/x。
      四、鼓励大胆猜测,促进主动创新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发表独特见解,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概念,然后用电脑出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圆让学生观察,并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是直径,有的说是半径。接着我抓住契机问:“究竟与直径和半径有怎样的关系呢?你能猜想一下吗?”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很快用滚动法、绕线法等多种方法量出了圆的周长,并通过与直径、半径的比较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胆猜想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唤起了创新欲望。
      五、激励体验成功,培育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的更好的解法?”等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使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
      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创造性 地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