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阳光:享受阳光

    时间:2018-12-24 03:34: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社会对农民工的全方面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接受公平教育,创建和谐社会也是所有人的期待。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对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做了描述,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享受阳光。
      关键词:民工子女 教育公平 思考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参与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工潮”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关于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国家从诸多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对民工的待遇予以保障的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广泛而深入的关注。
      
      一、公平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民主思想。
      1. 教育公平的涵义
      教育公平是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蕴含不同的意义。教育公平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它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公平。宏观层面的公平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公平,微观层面的公平包括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2. 教育公平的表现形式
      (1)教育起点的公平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原则正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完美体现。它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经济地位等方面影响,都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当今社会,让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合乎社会发展及其身心需要的各种教育,就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
      (2)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
      宋代二程和朱熹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它是指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如资质、性格、能力、心理特点、兴趣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表现: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家长、社会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是否给予不同的学生以公平的心理影响、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公平的竞争机会等。客观因素主要指有形资源的投入,如师资力量,学校内部各种物质设施等。
      (3)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就是指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在教育起点和过程均是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结果也是公平正义的。
      
      二、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赵树凯曾说过:“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基础教育,门槛最低的应该是公办学校,却因为乱收费,逼得农民工的子女上不起学;而他们上得起的打工子弟学校,又要被取缔,这等于放弃了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
      由于诸多原因,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日趋突出。这些孩子在就学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简易的“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是大多数民工子女的选择。因为这类学校入学不受户口限制,收费相对较低,学生来去自由,符合家长流动需要。从积极的方面说,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困难。对于大部分农民工家庭来说,在目前公立学校收费水平下,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承担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费用,在心态上也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准备。
      但是绝大多数的“打工子弟学校”在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很薄弱。“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个在2007年春晚由民工子女们表演的节目,通过孩子们朴实、动情的表演使得很多人潸然泪下,但它却真实反映了“打工子弟学校”面临的窘境。再者教师队伍不稳定,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教学仅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教学质量堪忧。以上种种情况都不利于民工子女的发展。
      (2)在流入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由于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政府采取了流入地管理的措施,吸收了一部分民工子女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好,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对户籍不在本地的民工子女收取较高的借读费,这是影响民工子女入学的最大的门槛。即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同学甚至是老师的歧视;而且由于他们的父母不断更换谋生地点,使得孩子无法就近在一个公办学校就读,因此他们在公办学校的学习生活并不稳定。
      (3)完全辍学。目前,在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适龄儿童中,农民工子女的失学和辍学问题相当严峻。2000年进行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流动儿童少年的失学率达到4.8%,高于全国儿童(包括农村地区儿童)的相应比例(3.3%)。
      在上述几种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途径中,起主导作用的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由于其办学条件简陋,达不到政府部门所明令要求具备的各项硬指标要求,始终得不到政府的许可,或者在许可后又因办学条件评估、检查标准的提高而被取消办学资格,从而成为“黑校”。既然是“黑校”,就会面临教育主管部门随时封杀的危险。事实上已有不少城市政府以打工者子弟学校办学条件不够,教学质量差等理由,大量停办打工子弟学校,从而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一批民工子女失学。
      
      三、思考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看望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后,把“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话送给了他们,并把这句满含感情的话写到黑板上,与民工孩子一起朗诵,这一情景感动和温暖了许多人的心。
      那些随父母生活在城市的儿童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因此,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现阶段,对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义务教育的公平环境,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中受到诸多不公平的对待,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在政府方面
      首先,必须明确流入地区政府对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并且在密切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民工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流入地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其次,在管理上建立机动灵活的入学体制,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督导、监控与研究机制;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2.在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少数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民工孩子能够顺利入学。其次要尽快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农民工分布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单位,在每个单位内根据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配备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在彻底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根据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轻民工的负担。
      3.社会方面
      为民工子女建立接受公平教育的社会环境。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得不提前品味人生的艰辛,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就崎岖不平的求学之路愈加艰辛。我们理应通过努力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一起茁壮成长。
      只有在做好各方面工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问题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并逐步得到解决。希望在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能妥善解决好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国晓华.民工子女的教育与教育公平.教育探索,2003年第3期.
      [2]马哓燕.关于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之我见.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2期.
      [3]赵琦.上海市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优秀硕士论文,2001年4月.
      [4]姚本先,刘世清.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8月.
      [5]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6]顾意亮.让和谐阳光照耀农民工子女教育.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0第B05版.
      [7]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月.
      [8]张冬毛.论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9]琚晋华,吉志强.对当前城市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青海城市科学,2004年第5期.
      [10]姚本先,刘世清.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探讨.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7月.
      [11]刁文.是因材施教还是身份歧视.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2006年6月.

    推荐访问:都能 享受 孩子 阳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